吸入性肺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让我们向这些战疫青年志
TUhjnbcbe - 2022/11/8 20:44:00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3月15日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向他们和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

这次抗击疫情的斗争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后”甚至“00后”,他们的抗疫故事令国民感动。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活跃着一大批青年志愿者,他们默默无闻,主动请缨,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让我们向这些年轻人致敬!他们的故事值得说给孩子听。

关键词

战士

“那一刻,更理解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青年

本报记者柴葳通讯员仰东萍钟艳宇

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青年代表

大援鄂医疗队“90后”青年代表

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青年代表

2月9日15时,经过两轮感控培训并通过考核后,第三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医院心内科住院医师杨林承穿好防护服第一次进入病房污染区工作前,主班老师告诉他已经有大量患者及家属在病房门口等候。病房门一推开,原本嘈杂的等待区瞬间安静,无数焦急等待的目光投向他们,紧接着便是黑压压的人群涌来。

近一年内先后在CCU、RICU和急诊几个岗位流水轮转的工作经验在时刻提醒他:此时,一丝一毫的混乱都会使工作效率低下、患者焦虑加倍。

稳住!必须稳住!杨林承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安抚患者情绪,并清晰解释接收患者顺序的原则,等待区秩序很快恢复。此后6个小时内,6名重型及2名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工作顺利完成。

4.2万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跃动着蓬勃的青春力量。医院援鄂医疗队就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全队名成员中有60名共产党员,其中1/3是“90后”党员。

年出生的王奔是这支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医生,也是抗疫一线的临时党支部书记,年刚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2月6日,刚刚结束两台急诊手术的王奔接到了医疗队的集结电话,开启了穿着防护服在重症病房查房、与50名患者一一问诊交流的武汉日常。

2月14日凌晨五六点钟的抢救,让他永生难忘。那天,武汉突然刮起大风,风夹着雨打在玻璃上,病房里一位50多岁的肾移植后患者突发病症,王奔与共同当班的赵志伶等医护人员冲到患者身边抢救,伴随着阵阵雷声为患者一下下做着心外按压……

“由于病情过重,很遗憾我们最终没能留住他。那一刻作为医者,内心的无力和悲痛难以言语。当时,更理解了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在隔离服的密闭空间里,王奔每查5个病人就得休息10分钟。有一位患者看到了,对他竖起大拇指说“小伙子年轻人,有担当”,患者的鼓励让他内心充满力量。

作为收治危重症新医院,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18支国家和省市医疗队,医院援鄂医疗队的名队员整建制承担了一个病区50张床的救治任务。在他们当中,34名“90后逆行者”勇担责任、挺身而出,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用实际行动支援武汉,展现出一往无前的青春力量。

“90后是一群孩子,更像是一群超级战士。”朋友圈的一段文字深深触动了25岁的医院泌尿外科护师权怡的心。作为医疗队里最年轻的党员,权怡至今对一位病人“念念不忘”。

82岁的段爷爷,患有眼疾,临出院前,却伏案良久,自己一笔一划地给医疗队所有队员写了一封感谢信:“为了谁,拿起笔,含着泪,感谢北京医疗队,不远千里来到武汉,日以继夜不知劳累,让我创造奇迹走回家门,千言万语我不能表达,愿你们身体健康,一切安好!”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参与这场抗疫斗争,无疑是一次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吴超深有感触,“抗击疫情的经历是给我最好的成长礼。”

孩子刚出生两个月,医院心内科医生金汉就赶到了武汉。“听到武汉急缺医护人员的消息,如果不来的话,一定会后悔一辈子。”金汉对家人很愧疚,但他相信以后孩子知道他父亲作为一名医生,曾经支援过这样一次战“疫”,一定会很骄傲。

一次夜班抢救一名危重病人时,患者突然摘下无创呼吸机面罩剧烈咳嗽,飞沫沾在面罩上、散落在空气里,病人氧饱和度也一直往下掉。没有时间考虑太多,队员们立刻采取措施救治。“也许以前我们还会当自己是个孩子,但是经过这次的疫情,‘90后’已经成为了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的人。”金汉说。

驰援武汉期间,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医生刘中砥度过了30岁生日,他笑称自己是最老的“90后”。他在重症患者救治中忠实承担好执行者的角色,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主动请缨,为团队分担工作。在这段难忘的经历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在患者顺利出院时,回忆起他们从入院初期的焦虑到经过治疗慢慢康复,再到最后展露笑容的过程。

日子一天天过去,越来越多的病人呼吸畅快了,咳嗽消失了,神情也愈发轻松,有时还能开个小玩笑。刘中砥医生说,即便隔着防护镜和一层厚厚的雾气,也能看到,他们的眼睛里,有了光。

关键词

红马褂

“志愿红将是我一生的信仰”

——武昌理工学院大四学生张妍

本报记者程墨通讯员刘明杨朱威龙

张妍

“您积极响应共青团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一线,无私无畏,奉献自我,服务他人……”近日,湖北省志愿者协会给“90后”大学生张妍颁发荣誉证书,表彰和感谢她在疫情期间做出的贡献。

张妍是一名土家族女孩,中共党员,武昌理工学院大四学生。“寒假期间,每天在电视上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医护工作者、志愿者义无反顾地离开自己的家人,奔赴疫情第一线,我的眼中充满了泪水,内心充满了感动。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也想要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她响应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号召,穿起红马褂,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

2月3日,张妍被安排在了咸丰县的城南社区,做返乡人员情况登记,并每天电话排查小区居民,询问他们最近是否出过门,家里有没有人感到身体不适等一些疫情防护问题。每天早上八点到岗,一直忙到晚上六七点,由于工作量大,中午吃饭都是抽时间轮流吃,“每时每刻都必须要有人在岗位上”。

“今天您量体温了吗?”“请问您要到哪里去?还请您戴上口罩!谢谢您的理解和配合!”像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对话,一天中不知要重复多少次,长时间说话使得张妍的声音变得沙哑,耳朵也因为长时间戴口罩而被拉伤,每天工作结束之后腰酸背痛,可是张妍从没有叫过苦、叫过累。

2月底,她又被调到县防疫指挥部协助登记出县境人员,工作的地点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场地,所接触的人更加复杂,人流量更大,工作任务也更艰巨。“一件事,要么选择不做,选择了做,那就要把它做到最好。”这是张妍对待工作的态度。

“没有父母的催促,也没有丁零作响的闹钟,每天早上却能从床上准时爬起来,开始忙碌而充实的一天。因为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它能给我带来充实和快乐。”

直到当地“解封”那一天,张妍一共在抗疫志愿服务者岗位上连续工作了53天,共计服务多个小时。“工作虽然辛苦,但也让我见证了世间许许多多的真善美,有一天一位陌生人扛着一箱饮料送给我们,当我们想着询问他名字的时候,只看到他默默远去的背影,人间的真情着实令人感动!”

2月29日,张妍在网上看见了一则消息,有一对夫妻奋战在抗疫一线,留下十岁的儿子和四岁的女儿在家。她便思考能否成立一个志愿者辅导班,专门辅导抗疫一线工作者的孩子。

于是,她第一时间与咸丰县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贺艳玉商议。在得到贺姐的支持后,张妍立即把招募信息发在了大学生志愿者突击队的群里,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招募到了11名大学生志愿者。

“从未感到如此忙碌而充实!”在网上辅导孩子学习之余,张妍还报名参加了咸丰县关爱留守儿童“双结双促”走访慰问活动,与贫困留守儿童结对,围绕亲情陪伴、心理疏导、助学扶智、权益维护等方面开展结对关爱。对于自己未来的打算,张妍说:“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疫情胜利结束。尽我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志愿红也将是我一生的信仰!”

关键词

插管

“我不需要钱,梦里都希望能上一线”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90后”教师魏星

本报记者阳锡叶

魏星

“同意魏星同志火线入党,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请组织部认真组织材料报长沙市民办教育党委审批。”日前,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召开了一次特殊的视频党委会,同意该校教师魏星的入党申请。

年出生的魏星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医院工作并获得了ICU护士证书,现为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医药学院护理专业教师,主要担任急危重症护理学和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工作,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今年寒假,魏星回到湘西永顺县老家过年,2月2日,便申医院当志愿者,成了护理部的宣传员。不过,她最想的还是去武汉支援一线:“看着武汉病人的呼救,看着曾经的老师、同事都去湖北支援,我一直落泪,十分惭愧。”

2月7日,她从网上得知,医院缺乏护士,尤其是ICU护士,医院ICU病房工作医院联系,发了一条请战短信:“胡老师,您好,我叫魏星。看到你们那里缺护士?如果缺,我不需要钱,梦里都希望能上一线。”

她在请战短信里写道:“我的老师、姐妹都去支援武汉和黄冈了,我坚决听从安排,无论岗位、无论夜班,我年轻27岁,证件齐全,抵抗力强,耐力好,曾经是长跑冠军,父母支持,家里姐姐、姐夫都是党员,我虽不是党员,正努力入党。只要您同意,我的箱子已经收拾好了。”

很快,医院同意了。2月9日,在铁路民警的帮助下,魏星踏上了当天最早开往长沙的C次列车,成功医院。在武汉下车前,民警再次关切地对她说:“此去非常危险,你想好了吗?”她点了点头。

在驰援武汉的40多天中,魏星作为志愿者,主要负责气管插管及护理和吸痰、插尿管、胃管、患者大小便的处理等工作,从生理、心理和生活上全方位照顾患者。

在给病人做气管插管护理时需要吸痰,必须亲密接触。“我知道那痰液里有病毒,但如果我不清理,病人会很痛苦。”为了帮助病人吸痰,魏星常常累得全身湿透,护目镜早就看不清了,只能从侧面的一个视线去给病人打留置针。

有一位奶奶,当时心理压力大,已经没有求生欲了,绝食不吃东西。魏星耐心劝她:“奶奶,我是湖南跑过来的,坐了3个小时汽车,2个小时高铁,4个小时火车才到武汉,就是希望你们好起来,您一定要吃几口。”那位奶奶当时就哭了,竖着大拇指,一口一口把饭吃下去了。

平时ICU护士最多只能护理3名病人,而在重症救治一线,魏星最多的时候需要护理8名病人,遇到转运接收病人的时候,一天护理的病人最多高达30名。

“累得腰酸背疼,喉咙里的痰就咽不下去,心率已经次了,刚开始耳朵会疼,后来就麻木了,之后我才发现自己耳朵已经破皮了,手也磨破了。”魏星说。

疫情严重的时候,面对每天16个小时以上的白班、12个小时以上的夜班,本来就苗条的她一下瘦了6斤,体重只剩84斤。但即使超负荷运转身体亮起了红灯,魏星也没有下火线,“安慰自己是打不死的小强”。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各省的援鄂医疗队开始有序撤离。3月24日,她在给党组织写的思想汇报中写道:“以前不知道,等疫情来了,我才发现我深爱着我的国家,我热爱着我的家人、学校、学生们、现有的生活,等疫情结束了,我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用心过好每一天。”

……

关键词

小时

“我也收获了快乐和感动”

——复旦大学线上辅导志愿队

本报记者任朝霞

复旦大学线上辅导志愿队

“志愿服务结束后你遇到问题,也欢迎随时和我沟通,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晚上10点,两个小时的辅导很快就要结束了,复旦大学级社科二班第二团支部书记安硕一边整理着辅导笔记,一边认真地对网络那端的同学说。这名同学的家庭条件不太好,安硕希望能够尽己所能给他更多的支持。

疫情发生以来,复旦大学名青年学子像安硕一样参加了校团委组织的线上辅导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过小时。

2月中旬,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牵头组建了“你的后方,我来守护”复旦战“疫”前线医护工作者子女线上辅导志愿队,有名志愿者为上海33所医院户家庭的个孩子提供课业辅导。

3月初,志愿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校团委发起“鹅旦梦”计划,以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志愿者,面向湖北及全国战“疫”一线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志愿服务。在受疫情影响而有线上辅导需求的家庭中,优先向务农、务工和县城乡镇地区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家庭提供帮助。

34个院系单位响应,个团支部组织,名志愿者参与,对接服务全国户家庭。心系疫情、充满热情参与志愿服务的不仅有本科生,还有80个硕士生团支部的名志愿者,以及21个博士生团支部的71名志愿者。

各团支部还根据所服务学生的性格、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特点,积极开展支部内部分工,让在线辅导的教学服务形式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针对中学高年级学生追梦路上的视野拓展需求,学生会还积极筹备线上特色讲座,提供复旦优质学术文化资源体验。

“是真的吗?”级社科三班第二团支部书记吴优对接的是一名高三复读学生,第一次联系时,电话那头传来充满惊喜而又有些怯怯的声音。这让吴优深深地感到,自己不仅要提供线上课业辅导,更要给他带去关心和鼓舞,助力这些孩子实现梦想。

“疫情期间一直在社区忙防控工作,孩子刚上高中,处于青春期,很高兴能有复旦大学的志愿者来跟孩子沟通,希望他们带来的帮助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还有心理上和生活上的陪伴与关怀。”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的家长蒋女士在报名时对“鹅旦梦”计划充满期望。

针对疫情期间许多孩子缺乏陪伴的情况,“鹅旦梦”计划采取成长结对的辅导模式,鼓励志愿者为学生线上开展心理健康疏导与疫情防护教育等,通过陪伴、写信等形式关爱孩子的成长。

冬去春来,志愿服务收获的是共同的成长。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级学生陈可说:“我的父母都是医护人员,所以我很能体会到特殊时期孩子们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的感受。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许多快乐和感动。”

关键词

耙耳朵

“耳朵疼可以用手扶着,但是心疼就没有办法”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00后”藏族志愿者宗吉

本报记者程墨通讯员王霄

宗吉

近日,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收到了一封来自雪域高原——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扯休乡巴定村村委会,寄来的感谢信。

来信中,巴定村村委会感谢大学生宗吉,在村里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为该村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月的日喀则,天气依然寒冷,时常下雪,风呼呼地刮着,刮得宗吉的耳朵生疼。她耳骨较软,被口罩拉绳勒扁了,耳朵经常耷拉着直不起来,看着就像“耙耳朵”。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工作,宗吉的耳朵早就冻得失去了知觉,口罩反复掉下来,需要一直用手去扶着耳朵。

“耳朵疼可以用手扶着,但是心疼就没有办法。”宗吉说,刚开始当志愿者,有一点心疼。大家还觉得疫情离村里很远,很多人卫生意识淡薄,不愿戴口罩,更不愿勤洗手。“

一些村民,经常是喂完牲畜,手也不洗就打茶、做饭。”宗吉说,“为了做好这部分村民的工作,我坚持上门宣传,有的村民听不懂汉语,还要讲藏语。大家一起认真做好巡逻工作,发现出门没戴口罩的坚决予以纠正。”

刚开始,很多村民不支持宗吉的工作,直接从测量体温处“飞奔”而过,但是宗吉和其他志愿者们秉承着“不放过一个,不漏掉一个”的原则,弓着腰也要追过去帮他们测量体温。

“追赶”了几次之后,慢慢地,大家都明白了大学生志愿者宗吉不是好欺负的“耙耳朵”,也认识到了体温测量工作的重要性,村民们都能积极配合宗吉的工作。

“面对疫情,家里一开始还是比较担心,不太想让我去,我跟家人说,村里大学生很少,学医的就两个,后来家里人都支持我。自己其实也没想太多,就想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宗吉说,做志愿者时,每一天晚上都是煎熬的,看着天上落下的白雪,算着病毒的潜伏期,想着米玛仓觉奶奶……担心和害怕让宁静的夜晚异常漫长。

“米玛仓觉奶奶有支气管炎,总是咳嗽,害怕自己会得新冠肺炎。”宗吉告诉老奶奶,她的体温一直很正常,不要担心,新冠肺炎是可以预防的,一定要多洗手,还要多喝热水、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多运动。

米玛仓觉奶奶听不懂汉语,为了让老奶奶放心,宗吉还专门买了仁青流感丸和藏药香包。喝着米玛仓觉奶奶家热热的酥油茶,听着一声声“突及其”(感谢),一股股暖流汇入宗吉的心里,她的耳朵红红的。

有一天执勤,一位不认识的阿姨突然塞给宗吉一袋零食,对她说:“我的一点心意!”转身就没了人影。宗吉说:“我为陌生人守护,陌生人为我送上关心。灾难面前,温暖总在人间传递。”

“家乡人的健康意识还要加强,家乡的医疗条件亟须改善。”去年暑假宗吉就在村里组织了义务量血压活动,她深切感受到家乡更需要医生,尤其是懂藏语的医生。宗吉说:“虽然仍在读大二,但这次疫情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毕业了一定要回来当一名医生。”

关键词

临时工

“多生产一个口罩,多一份守护”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女孩”殷悦

本报记者蒋亦丰通讯员朱慧

殷悦

整天泡在口罩厂,每天近12小时的重复作业,周围充斥着机器的隆隆声……这样的情景,成了这个春节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殷悦的日常。

殷悦,是该校音乐学院的一名大四学子,从小多才多艺,也是校民乐团宫羽筝团的团长、校主持人队的团支书。大学四年,殷悦活跃在校内外各类文艺演出和比赛活动的现场,是一位有颜有才的女孩。

今年寒假,她从媒体报道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让我们向这些战疫青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