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发热是感冒的典型症状之一,总觉得问题不大。但36岁的张云(化名)却被这发热症状苦苦折腾了一番。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张云反复出现发热20多天,医院寻求诊治,但一直都没有找到发热原因。医院被确诊为结核药乙胺丁醇引起的药物热之后,张云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了下来。家住衡阳市祁东县的张云今年3月份因咳嗽、咳痰、医院进行了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双肺感染性病变、左肺多发实变影,被确诊为肺结核。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后居家服药治疗期间,张云虽一直坚持规律服用抗结核药物,但发热症状从未停止,医院就诊都未查出原因,在排除感染新冠肺炎后,为求进一步诊治,张云医院内三科。入院后,内三科医护人员为张云进行体格检查,发现他的体温达到39.2摄氏度(37.1摄氏度-38摄氏度低热,38.1摄氏度-39摄氏度中热,39.1摄氏度-41摄氏度高热,超过41摄氏度超高热)。随即,医护人员在经过仔细询问后得知张云已出现发热症状20多天,体温最高曾达到40.2摄氏度,用了很多消炎药,抗病毒药物治疗,发热症状仍一直没有得到控制。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内三科副主任李倩组织科室团队为张云进行了一系列的详细检查,在排除了肺结核本身的发热、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原因后,内三科医护团队将发热的原因,聚焦在了张云所服用的抗结核药物上,怀疑是药物热所致。“药物热?当地医生也怀疑我是药物热,停了抗结核药物两天后我的发热症状仍然没有控制,医生你们不会搞错了吧?”当张云再次听到“药物热”这一病名时也觉得很疑惑,甚至出现了拒绝治疗的抵触情绪。针对张云的情况,内三科医护团队为其制定了精细的治疗方案,暂停了他的所有抗结核药物,并将所有药物依次重新试用,经过半个月的试药,终于找到了引起患者发热的元凶——乙胺丁醇。随后,医务人员针对张云的情况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目前,张云的发热症状得到了控制,肺部病灶、咳嗽、咳痰及气促情况也明显好转,即将出院居家服药治疗。专家提醒“药物热是一种药源性疾病,是指在直接或间接使用药物过程中引起的发热反应,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药物热最常见的发病机制是药物过敏,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6月15日,李倩表示,如果在治疗期间,病情已改善,体温下降或已趋正常之后再次出现发热或热度上升,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一般在停用过敏药物后发热症状消失。由于药物热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因此临床上不容易判断,也常常被忽视。李倩介绍,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药物热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39℃-40℃,但此时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李倩提醒,药物热一般在停用可疑药物后发热症状随即缓解,极少数病例可能因严重的过敏反应导致肝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某些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热在停用可疑药物后7-10天内仍可能出现反复的发热。如果结核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反复发热,应医院进行就诊进一步明确发热的病因,避免因病情隐匿而造成漏诊或误诊。潇湘晨报记者夏盛通讯员雷敏陈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