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肺炎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溶栓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颅内静脉窦血
TUhjnbcbe - 2022/7/13 16:19:00
北京皮肤科医院简介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01217/8505703.html

小儿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可引起患儿神经系统方面的不良后果。儿童发病较少见,感染是其常见原因,中耳炎、鼻窦炎引起的CVST相继有报道。对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等进行文献检索,目前国内外尚未见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CVST的报道。现报告年3月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MP感染致CVST的病例,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儿,男,5岁8个月,因"发热、咳嗽11d,头痛1d"就诊。11d前出现发热,体温38.0~38.5℃,伴咳嗽、咳痰,当地诊所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3d,效果差。医院查胸片示:右上肺炎症,予"头孢类抗生素+阿奇霉素针"治疗3d,发热、咳嗽无好转。5d医院,查MP抗体IgM(+),血培养(-)。胸部CT示:(1)右侧胸腔积液,右肺上叶不张;(2)右肺下叶、左肺上叶炎症,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奇霉素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针"治疗5d,症状无缓解。1d前出现前额部疼痛,伴纳差,余无不适,遂来医院。

患儿既往体健,发育无异常,否认先天性代谢疾病病史,否认先天性心脏病史,否认心脏病、风湿病、血液病、肾病、高血压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及接触史,否认外伤史,否认家族性血栓病史,父母非近亲婚配,有一姐姐体健。入院查体:体温37.2℃,脉搏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91/58mmHg(1mmHg=0.kPa)。神志清,精神差。颈软,无抵抗。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咽充血。呼吸运动正常,右侧语颤增强,右肺叩诊浊音,双肺可闻及少量痰鸣音。心脏及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四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查体正常。

入院后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7.0×/L,血红蛋白g/L,中性粒细胞0.,淋巴细胞0.。C反应蛋白9.1mg/L,降钙素原0.85μg/L。(2)脑脊液:有核细胞数0.×/L,蛋白mg/L,氯mmol/L,葡萄糖3.0mmol/L,细菌培养及病毒检测均阴性。(3)血生化及免疫检查:肝肾功能、心肌酶正常,体液及细胞免疫均正常,结核特异分泌抗原抗体、结核特异外膜抗原抗体、结核分支杆菌抗体-IgG、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检测均阴性。(4)病原学检查:MP抗体IgM(+)1,3次血培养均阴性。(5)凝血功能系列: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9.2s(正常26~40s),凝血酶原时间10.6s(正常8.8~13.6s),国际标准化比率(INR)0.95(正常0.8~1.6),D-二聚体.3mg/L(正常0~30mg/L)。(6)心脏彩超:心功能正常,心房、心室内未见异常占位及赘生物形成。(7)胸部CT:双肺感染,右侧胸腔积液,右上肺不张(图1A)。(8)头颅影像学:MRI示上矢状窦异常信号,静脉窦血栓形成(图1B);磁共振血管成像(MRV)示上矢状窦及其部分分支、右侧横窦内异常信号,考虑静脉窦血栓形成(图1C)。全脑血管造影示颅内动脉达峰时间及循环时间延迟,上矢状窦全程显影欠佳,考虑CVST。

图1.治疗前肺炎支原体致颅内静脉窦血栓患儿肺部与头颅影像学改变

1.2 诊断、治疗及转归

入院后结合患儿年龄,有发热、咳嗽病史,胸部CT示双肺感染伴右上肺不张,多次查血清MP抗体IgM(+),故支原体肺炎诊断明确。先予阿奇霉素[10mg/(kg·d),用3d停4d,连续2个疗程,后改为口服序贯治疗]、头孢曲松钠(mg/kg,1次/d)抗感染,复查胸部CT较前好转,胸腔积液消失(图2A)。后患儿头痛持续存在,行头颅MRI+MRV示头颅静脉窦血栓形成,遂请介入科会诊,会诊后予全脑血管造影,同时给尿激酶溶栓治疗2次,低分子肝素钙(50U/kg,每12h1次)应用1周后改为华法令口服,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同时给予抗感染、改善脑部循环及营养神经等药物,复查上矢状窦显影较前好转(图2B、图2C),发热、咳嗽、头痛症状消失,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后出院。院外继续口服华法令,每周监测凝血功能1次,随访0.5年INR维持在2~3。后患儿逐渐停用华法令,现其一般情况好,无头痛、呕吐、抽搐、肢体活动障碍等不适。

图2.治疗后肺炎支原体致颅内静脉窦血栓患儿肺部与头颅影像学改变

2 讨论

CVST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常伴脑脊液吸收障碍导致颅内高压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低,儿童CVST的报道更少,据统计,儿童CVST每年发病率为(0.4~0.7)/10万。

儿童CVST的病因较成人更为复杂,凡是能导致脑静脉回流障碍的因素均可导致CVST。其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2类,目前认为感染性因素多为中耳炎、乳突炎、副鼻窦炎等感染,或与血管炎性疾病相关;非感染性因素主要与外伤、血液高凝倾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头颅外伤、新生儿窒息、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

儿童CVST常见的病因是感染,这一病因特点与成人不同,后者以非感染性为主。MP感染与CVST的关系尚不明确,本例患儿是5岁8个月的学龄前儿童,以发热、咳嗽起病,伴咳痰,肺部痰鸣伴右侧叩诊浊音,胸部CT示右肺上叶不张,右侧胸腔积液,多次查血清MP抗体阳性,且阿奇霉素治疗有效,MP肺炎诊断明确。患儿出现头痛,感染为其诱发因素,实验室检查3次血培养均阴性,MP是唯一确定的病原体,凝血功能提示高凝状态,头颅MRI+MRV提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另有脑血管造影的支持,MP感染引起的CVST诊断明确。

目前关于MP感染引起血管栓塞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公认的发病机制包括直接和间接2种。

(1)直接型机制:血源性转移的MP可能诱导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趋化因子和IL-8等影响血管壁的功能,最终造成局部血管炎或血栓性血管闭塞。

(2)间接型机制:MP感染后引起的免疫紊乱产生的血管炎及磷脂和IgM抗心磷脂抗体形成临时的高凝状态,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研究表明,来源于一些支原体物种(包括MP)的脂聚糖,能够诱导人类单核细胞的促凝活性,引起抗心磷脂抗体、抗磷脂抗体IgM抗体滴度增加及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这些发现可能代表MP与全身感染相关的血栓前状态有关。

MP感染致CVST应与MP脑炎鉴别:MP脑炎临床症状和脑脊液改变与病毒性脑炎相似,多有颅内高压症状,表现为发热、意识改变、惊厥、人格和行为改变、幻视、共济失调等,脑脊液培养是金标准,头颅影像学检查多数正常,脑实质受损时可有水肿、出血、脑白质脱髓鞘、脑积水等表现。MP感染致CVST早期影像学也可以表现为弥散性或局灶性脑水肿、脑梗死及脑出血等,及时行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MP感染致CVST多发生于MP肺炎后,因而当病原明确后予积极有效的病因治疗,即早期足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抗凝治疗是CVST的首选治疗方法,除非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和脑出血,对于无抗凝禁忌的患者应及早接受抗凝治疗,伴发CVST的少量颅内出血和颅内压增高并不是抗凝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目前,常用的抗凝方案为急性期予静脉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连用2~3周改为华法林口服,维持3~6个月。溶栓治疗主要应用于病情严重且抗凝治疗无效的CVST患儿。溶栓方法包括全身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溶栓。尽管溶栓治疗可逆转部分危重病例的恶化,但目前尚不推荐作为儿童CVST的常规治疗手段。但也有文献报道,应用血管内治疗CVST比单纯抗凝治疗更能较快缓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较为可靠和安全。也有研究认为联合治疗(抗凝治疗联合改良溶栓方案)较全身抗凝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本例患儿早期应用血管内溶栓联合抗凝治疗,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与上述研究相符。

MP感染致CVST相对少见,当患儿在感染基础上发生急性神经系统障碍时,首诊医师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时要考虑到MP感染致CVST的可能,合理选择神经影像学及相关病因检查,以期早期诊断,早期针对病因抗凝溶栓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禚志红王怀立李凤艳靳培娜张静

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32(2):-.

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溶栓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致颅内静脉窦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