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医院医院的求助信息:一名六个多月大的婴儿患重症肺炎危在旦夕,医院!可是当时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肆虐,医院门诊纷纷关闭,万一是新冠患者呢?万一转运途中停止呼吸呢?
在大家迟疑时,院长宋广荣迅速指示院内专家组快速会诊讨论,要求在三级防护下采用呼吸机转运救治,经过37天的精心救治,双肺变白呼吸衰竭的小琪(化名)重获新生,这也是医院首例区内呼吸机转运救治的重症患儿。
双肺变白情况危急小琪被转运至医院
闻令而动,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杨武带领护士长吴蕾和另一名护士做好三级防护,救护车配备呼吸机等设备奔向三百公里医院。
医院后,杨武发现小琪的状态比预想的糟糕多,双肺炎症快速进展,呈白肺,呼吸衰竭,呼吸频率达到70到80次每分钟,正常儿童的呼吸频率是35到45次每分钟,“可以说已经非常危险了。”杨武说。
小琪的父母是非常朴实的农村人,不知什么原因已有两个孩子没能保住,医院已经救治多天的小琪,也可能随时离开这个世界,看到杨武一行人的到来,小琪的父母又燃起希望。
评估完小琪的病情,杨武当即决定实施气管插管人工通气,虽然身穿防护服,护目镜上全是哈的白气,但是凭借多年的经验杨武和同事们顺利在25秒之内成功给小琪插管成功,护士长吴蕾和同事建立静脉通路做好转运设备连接,监护生命体征,22日晚上八点,小琪带着呼吸机被转运回医院。
罕见的巨细胞病毒感染
小琪肺部病症发展之快,跟新冠肺炎非常相似,杨武医师请科主任张军红副主任医师、医院专家共同商讨制定诊疗方案,对小琪做了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但是大家还是不能放松警惕,继续三级防护。
起初进行抗细菌治疗,同时插管后,用俯卧位通气的办法,孩子插着管子趴在床上,每天治疗16小时,大家严密守护着小琪的病情,及时评估调整治疗。
但是四五天过去了,小琪的肺部病灶依旧没有得到改善,氧合指数一度下降至60毫米汞柱以下,正常人-毫米汞柱,这是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时反复发热,还出现了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皮肤变花,像要溃烂的样子,小琪已经命悬一线!
可见小琪并不是细菌性感染,而是临床上不常见的病原菌感染,到底是谁导致小琪的感染呢?杨武和同事们一直在寻找病原菌,经过检测,杨武发现了蛛丝马迹,小琪的巨细胞抗体是阳性,依据这个结果杨武立即调整了抗感染治疗方案,开始抗病毒治疗。
为了进一步确定,又经过外送的DNA核酸检测,证实了大家的诊断,小琪是罕见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这才排除小琪不是新冠肺炎。
在副院长肖慧捷的安排下,医院启动京宁远程专家会诊,医院多学科专家分析指导,再次确定小琪是免疫缺陷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就是说小琪感染如此严重且罕见的病原菌,是她体内先天性免疫系统有缺陷。北京专家的会诊肯定了杨武的治疗方案,这让他信心倍增。
24小时护理为了细节护士挨了不少骂
治疗小琪的病原菌感染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保护性肺通气,要随时调整呼吸机的参数,氧气给多了,小琪脆弱的肺就会被吹炸,氧气给少,肺会塌陷,这就需要极其细致的护理,医院儿一科、儿二科、护理部联合查房,制定了个性化护理方案。“俯卧位通气的时候,我们要每分每秒盯着管子,不能脱管,不能折起来,因为这个孩子病情太严重,一旦没有氧气,立马就不行了,根本不允许第二次插管。”护士长吴蕾说。
为了这个小生命,医院采取特级护理,一对一24小时陪床护理,新冠排除前,护士穿着防护服带着尿不湿,一个班12小时。孩子来的时候湿疹非常严重,俯卧位通气时孩子趴在床上,担心把接触到床的皮肤压烂,细心的吴蕾还和同事们给小琪的额头、下巴、胸腔等地方垫上软软的敷料。
虽然小琪只有六个月大,但每次十多个小时的俯卧位通气结束后,都有3个护士帮她翻身。吴蕾开玩笑地说,这些天,护士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在很多护理细节上,大家挨了杨主任不少骂。不过因此换来了高质量的护理,一般来说带呼吸机三天后会出现并发症,但在小琪长达12天的带机中没有出现一个并发症。治疗37天小琪挽回生命
医院每天下午安排两个小时的探视时间,增强小琪和父母战胜病魔的信心。经历重重艰难,小琪的生命终于迎来了拐点,感染控制有效,氧和指数上升,水肿渗漏好转,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呼吸机参数逐渐回调,俯卧位通气终于见到希望,医护人员也松了一口气,第12天时终于拔掉管子,小琪恢复自主呼吸。
“你们尽力救治,钱我已经准备好了,如果治不好我抱回家就行了。”看到希望后,小琪父母这样嘱咐医护人员,同时,他们也担心孩子命救活了,但病毒感染会不会影响孩子脏器发育,小琪以后还能和正常人一样听得清看得见吗?肺还能正常发育吗?这也是杨武比较头疼的事。
好在经过积极的抗病毒治疗,渐渐地孩子皮肤变得红润,四肢活动自如。在25天后,小琪双肺炎症彻底吸收,并且没有出现任何院内感染及合并症,成功脱氧出院。
抱着小琪,父母激动地泪流满面,一个劲地对医护人员说:“是你们给了我孩子第二次生命,谢谢,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