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诊:患儿陆某,女,1岁,因“咳喘2天”住某院儿科,患儿体温正常,神志清楚,精神较差,喘息貌,点头呼吸,三凹症阳性。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满肺哮鸣音及双中下肺湿罗音,心率次/分,律不齐,无明显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舌淡红苔白腻,指纹红达气关。入院后,常规抗炎、抗病毒、止咳平喘治疗。
经上述方法治疗2天,患儿症状缓解不明显,咳嗽气喘仍作,呼吸困难等症状进一步加重。肺部听诊同前。
此乃小儿肺炎喘嗽,多为外寒袭肺,肺气不宣所为,当以温肺化痰,止咳平喘为治:
1、中药口服:方用三子养亲汤,药取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穴位贴敷:取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各3份,桂枝1份、丁香1份。
将上药择净,研细。每次约取药末50克,用温水、香麻油各适量调匀,外敷双侧肺腧穴,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次约2-3小时,一天1-2次,根据小儿皮肤耐受情况而定。
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后患儿呼吸困难减轻,喘息症状有所好转,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减少。
连续治疗10天,患儿呼吸平稳,肺部啰音消失,临床痊愈出院。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状,重者涕泪俱闭、面色苍白,发绀。
本病全年皆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多见,气温变化时易发,好发于婴幼儿,一般发病较急,若能早期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中医认为
小儿肺炎喘嗽类疾病多为外邪侵袭,肺气不利所致,当以疏风散邪,宣肺理气,止咳平喘为治。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温化寒痰,桂枝疏风解表,宣肺散寒,丁香芳香透达,助药之力,内外合用,共奏温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故而收效。
肺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此乃肺脏腧穴,其气与之相通。小儿皮肤娇嫩,毛细血管丰富,血液循环旺盛,外治药物容易穿透吸收。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又可免除小儿对吃药的恐惧心理,减轻家长、小儿的心理负担,小儿、家长容易接受。
临床观察发现,对小儿一般性咳嗽,单纯外用药物贴敷即可。对症状较重,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药物外敷,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轻症状,促使病情早日康复,临床效果显著。
中医认为,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较差,且小儿寒暖不知自调,故易为风、寒、热等外邪侵袭而发生喘嗽。临床所见,小儿喘嗽以外感多见,当以宣肺理气,疏散外邪为治。
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风寒喘嗽:主要表现为喘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当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治。方用金沸草散加减,药取炙杏仁、桔梗、枇杷叶、前胡、荆芥、半夏、茯苓各9克,金沸草6克,麻黄、细辛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杏苏止咳糖浆,或通宣理肺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口服;祛痰止咳冲剂,每次6克,每日2次冲饮。
风热犯肺:主要表现为喘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当以疏风解热,宣肺止咳为治,方用桑菊饮加减,药取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黄芩、芦根、枇杷叶、前胡、瓜蒌皮各9克,甘草3克。
中成药可选用鲜竹沥口服液,或牛黄蛇胆川贝液,或三蛇胆川贝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痰热喘嗽:主要表现为喘嗽痰黄,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渴,或有发热、烦躁不宁,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当以清热化痰止咳为治。方用清宁散加减,药取桑白皮、前胡、瓜蒌皮、海浮石、葶苈子、茯苓、浙贝母、车前子、黄芩、鱼腥草、郁金各9克,胆南星、甘草各6克。
中成药可选用鲜竹沥口服液,或牛黄蛇胆川贝液,或三蛇胆川贝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痰湿喘嗽:主要表现为喘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
当以燥湿化痰止咳为治。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取陈皮、半夏、茯苓、苏子、莱菔子、苍术、厚朴、杏仁、百部、蜜紫菀、葶苈子、枇杷叶各9克,甘草、白芥子各6克。
中成药可选用橘红痰咳颗粒,每次6克,每日2次冲饮;杏苏止咳口服液,或二陈合剂,或止咳橘红口服液,或祛痰灵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阴虚喘嗽:主要表现为喘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当以养阴润肺化痰为治。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药取南沙参、麦门冬、玉竹、天花粉、生扁豆、桑叶、川贝母、炙枇杷叶、海浮石、地骨皮、石斛、蛤粉、炒阿胶(烊化)各9克,生甘草3克。
中成药可选用养阴清肺口服液,或百合固金口服液,每次1支,或蜜炼川贝枇杷膏,每次10ml,每日2次冲饮,玉竹冲剂,每次6克,每日3次冲饮。
气虚喘嗽:主要表现为喘嗽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
当以益气健脾,补肺化痰为治。方用六君子汤加味,药取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杏仁、川贝母、炙枇杷叶、大枣、焦山楂、神曲各9克,生姜、甘草各6克。
中成药可选用补中益气口服液,或归脾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黄芪精颗粒,每次6克,每日3次冲饮。
常规治疗时,可配合下列外治方
1、鲜竹沥:浙贝母5克,鲜竹沥1支。将浙贝研为细末,用竹沥汁调为稀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每日换药1次。可清热宣肺。
2、伤湿止痛膏:取本品1张,贴敷于胸前区箭突上,每日换药1次,连贴3~5天。可化痰止咳。
3、生姜小葱汤:生姜1块,小葱3茎,洗净,切片,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次1剂,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钟。可温肺散寒。
4、麻杏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各5克,大力子15克,石膏30克。将诸药择净,同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每日1剂。可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5、生命肺宝贴膏(中成药):每日洗浴后,取本品1张外贴肺俞穴处,2~3日换药1次。可治肺清肺,保肺养肺。
6、小儿清热宣肺贴膏(中成药):外用,贴敷于膻中(胸部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约当两乳头连线之中点)及对应的背部。六个月至3岁:一次前后各一贴;3岁以上至7岁:一次前后各两贴。每日1次,每晚睡前贴敷,贴敷12小时后取下。可化痰止咳。
往期热文推荐
1.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难题不能再拖了,亟需多部门支持!
2.全省在岗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比照村干部执行,3月2日前必须落实
3.村医监测体温敷衍了事被吊证、罚款,背后的问题更值得反思!
4.别让拍照留痕伤了乡村医生的心
5.好消息,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恢复正常医疗服务啦!恢复不力将被问责!
6.防控还未结束,公卫和家医签约任务又来,乡村医生哭了!
7.全国大督查开启,基层医疗机构重点查这些内容!
8.村医注意!四月份警惕农村这些常见疾病!
9.不能输液,基层医生要找新出路了!
免责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2.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
3.原创授权请联系--或者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