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损伤是影响烧伤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往临床医师在吸入性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吸入性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循证指导的诊疗以及对潜在诊疗措施的了解和认识仍然有限。随着当今医疗服务要求的提高和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吸入性损伤的临床诊治面临诸多挑战,有待更新和规范。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吸入性损伤的诊治进展,结合国情,形成吸入性损伤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为临床应用提供诊疗依据。
1吸入性损伤的主要病理、病理生理改变
吸入性损伤的损伤机制主要分为4类:上气道损伤、下气道损伤、肺间质损伤、全身性中毒。损伤严重程度取决于环境因素和宿主因素,包括损伤原因、温度、浓度、有毒气体的可溶性以及个体对损伤的反应等。
1.1上气道损伤
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直接热损伤和化学刺激引起的微血管变化。热力使蛋白失活,随之黄嘌呤氧化酶形成和活性氧族释放,在内皮系统内与一氧化氮联合,通过增加毛细血管压和局部通透性诱导上气道水肿。为了阻止蒸气吸入性损伤和爆震伤,上气道通过热交换方式可有效保护远端气道,使其不受损。
1.2下气道损伤
主要是由烟雾中的化学物质引起。空气的热容量是较低的,支气管循环能有效温暖或者冷却气道气体,因此大部分气体通过声门后与身体的温度是相似的。助燃剂或者燃烧的生物材料对气道具有腐蚀性,并且诱导了早期的炎症反应。在吸入性损伤后的数分钟内,支气管血流将增加10倍以上,导致血管通透性的提高和支气管上皮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是跨肺血管液体的显著增加和氧合指数的降低。在损伤早期,气道杯状细胞的分泌物较多,数小时到数天内这些分泌物很快就凝固形成管型,造成气道梗阻。
1.3肺间质损伤
肺间质的改变/损伤往往是滞后的,取决于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患者对损伤的反应。肺间质损伤常伴有肺跨血管液体的增加,这与烟雾和毒素暴露时间成正比。这个阶段最主要的病理生理紊乱是肺水肿,因血管外肺水和肺淋巴液增多引起的肺顺应性降低和速发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失活,很快就会出现通气-血流比例的失衡,最终导致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和ARDS。
1.4全身性中毒
主要是由于吸入了化学性物质和有毒或刺激性气体。混有这些毒物的烟雾使组织明显缺氧,造成代谢性酸中毒和脑氧耗和代谢降低,病死率增加。
2吸入性损伤临床诊断和评估
有密闭空间内发生的烧伤;面颈和前胸部烧伤尤其口鼻周围深度烧伤者;鼻毛烧焦、口唇肿胀、口腔或口咽部红肿有水疱或黏膜发白者;刺激性咳嗽、口腔有炭末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疼痛者;呼吸困难和/或伴哮鸣音者。以上情况无论有无影像学资料、纤维支气管镜检查(fiberopticbronchoscopy,FOB)结果,均应临床诊断为吸入性损伤,并开始预防和治疗,尤其是对老年患者、小儿患者和烟雾暴露时间较长的患者。
FOB是I临床诊断吸入性损伤最可靠的方法。镜下气道的充血、水肿、炭末以及黏膜脱落等现象是诊断吸入性损伤的有力依据。基于FOB检查结果的简化损伤评分(abbreviatedinjuryscore,表1)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和判断其预后。另外,FOB可以“直视”大气道损伤,是临床确诊吸入性损伤,以及科学评估其严重程度的关键技术。
床旁胸部x线、胸部CT及超声等检查是临床诊断吸入性损伤、评估病情的重要辅助措施。早期床旁胸部X线和胸部CT检查均可能为阴性,若早期渗出明显,预示着预后不良。放射科医师评分(radiologist’Sscore,RADS:1cm层厚的胸部CT上每/4象限最高评分总和,表2)指出,高RADS评分(每个层面8分)可作为FOB结果的有力补充,有助于提高临床吸入性损伤的诊断率和严重程度判读率。
床旁超声技术不仅对血气胸、肺水肿、肺栓塞、肺炎等肺部疾患具有诊断价值,还针对休克、心脏、血管等问题作出判断和提示,同时具有无创、反复检查等优点,是潜在诊断和评估吸入性损伤的重要辅助手段,但颈胸部和躯干烧伤等客观因素常常限制了床旁超声在吸入性损伤诊断上的应用。
血气分析不能作为临床诊断吸入性损伤的标准,但碳氧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肺泡一动脉氧分压差、乳酸、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混和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有助于病情和预后评估。
吸入性损伤的临床诊断依据和分级。吸入性损伤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胸部CT或X线片、FOB以及血气分析等结果综合判定。目前国内对于吸入性损伤仍多采用三度分类法:(1)轻度吸入性损伤,指声门以上,包括鼻、咽和声门的损伤。(2)中度吸入性损伤,指气管隆突以上,包括咽喉和气管的损伤。(3)重度吸入性损伤,指支气管以下部位,包括支气管及肺实质的损伤。有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过敏等基础病史者,在烧伤或者吸入性损伤后易出现呼吸与循环系统症状和体征,应注意与吸入性损伤相鉴别,勿因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