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肺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宋代御医传人论新冠肺炎的防治注释2
TUhjnbcbe - 2020/12/19 13:11:00

[13]葱《神农本草经》“葱茎白辛、平,叶温,根须平,并无毒。做汤治伤寒寒热、中风、面目浮肿,能出汗。”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凝,主治风寒感冒轻症,痈肿疮毒,痢疾脉微,寒凝腹痛,小便不利等病症。临床常用于风寒表证,可加入辛温解表剂中,以增加发汗散寒的功效。对于风寒轻证,可以葱白配姜使用。

[14]姜《神农本草经》“生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将生姜列为中品,是药食同源的一种药材。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脾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的功效。能温中止血,治疗风湿痹痛,还能治疗寒性泄泻。久服能通神明的意思是指常吃能让人更清醒,脑健神清。中品的药物是用来治病的药,如果身体有了偏颇,比如寒热、阴阳的不调,我们就可以用姜来调整。中医认为生姜是助阳之品,自古以来就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宋代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述,杭州钱塘净慈寺80多岁的老和尚,面色如童相,问其故,“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传说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此“仙草”就是生姜芽。生姜还有个别名叫“还魂草”,而姜汤也叫“还魂汤”。

另外生姜还用于胃寒呕吐,可单用或与半夏配伍使用,以增强温中止呕的功效。也可以用于胃热呕吐,常于竹茹、黄连等配伍使用。生姜还用于风寒咳嗽,常配伍其他的散寒止咳药物使用。另外生姜可以增加胃肠蠕动,促进食欲。生姜还用来炮制半夏、天南星等,以解其毒。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的著名医家,补中益气汤就是他创立的著名方子。晚年时回到了老家河北正定。这一年的阴历十月份,正定天气已经很凉了。一个姓白的枢判家的老仆人病倒了,这个老仆人身体一向不大好,脸上总像有一层尘垢似的,以前就有脱肛的毛病。最近因为天凉,又开始闹肚子,他平时精神头就不足,现在再加上闹肚子,无异于雪上加霜,请来的医生都没能治好他的病。李东垣来了以后,先观察了这个病人,发现这个人穿的衣服很单薄,盖的被子也特别薄。诊断后李东垣对那位老仆说:“你的病不能按照痢疾开方子。痢疾一般是因为体内有热毒,就需要解毒,用寒凉之药。而你则不同,我得给你用一些温热之药。”李东垣用的药就是干姜,然后再配了点固涩的药。按照李东垣开的药方服下几服药以后,老仆人的病就好了。姜,不仅仅是作料姜含有挥发性姜油酮和姜油酚,具有活血、祛寒、除湿、发汗等功能,此外还有健胃止呕、辟腥臭、消水肿之功效。故医家和民谚称“家备小姜,小病不慌”,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中医在开方子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姜。关于姜,中医有这样几种用法,一种是生姜,直接入药就可以;一种是把生姜晒干或者烘干以后,变成干姜,然后入药;一种是把生姜放在火上煨,叫煨姜;还有一种就是把姜放到火里炮制,炮制成姜炭再入药。姜是寒邪的“宿敌”中医学认为姜有温中驱寒、回阳救命的功能。如果身体受了寒邪侵袭,就可以用生姜或者干姜来驱除。生姜发散风寒作用很好,多用于治感冒轻症。感冒初期,用生姜煎汤,加红糖趁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的药物。平时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姜汤来驱寒。寒邪在中医里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医认为邪气中凡是具有寒凉、收敛、凝滞这三种特点的邪气都叫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卫阳受损,则恶寒,我们就会感觉全身发冷;寒邪中里,直中脾胃或伤肺肾之阳,患者会出现畏寒肢冷、下利清谷等症状。寒性凝滞,易致气滞血淤,使经脉不通,中医讲“不通则痛”,患者就会出现周身疼痛或脘腹疼痛等痛证。寒邪侵袭人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体表,从肌肤进入;还有一种方式是直接进入了脏腑,比如我们喝冷饮的时候,寒邪就会借助冷饮直接进入到我们的内脏,不经过体表。寒邪如果侵袭体表了,用生姜发汗,就能把寒邪给驱逐出去;如果是直接进入内脏了,那就要用干姜来治疗了。干姜治疗脾肾阳虚临床上把腹泻分成好几种类型,其中最明显的两种,也是最容易区分的两种,一种是寒邪引起的,就是受凉了或者吃了凉东西引起的腹泻,这种情况要用温阳的药来治疗,比如服用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能够治疗因为寒邪伤及脾阳引起的胃痛,或者上吐下泻。另一种腹泻是因热而起的,比如夏天天气湿热,再加上吃的瓜果不卫生会引起湿热症,也就是热痢,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清热解毒,可以服用黄连素来治疗。古人的急救药——干姜“医圣”张仲景创立了一个方子叫四逆汤,四逆汤的主要成分就是附子和干姜。附子是温肾阳的,中医有一句话叫“附子无干姜不热”,就是说虽然附子是温肾阳的,但是要跟干姜一起才能发挥它的效用。中医里有一个流派叫“火神派”,专门钻研《伤寒论》,从《伤寒论》的四逆汤里悟出了阳气对人体是至关重要的。阳气一旦失去了,人体就会百病丛生。人体阳气虚的时候,火神派就主张使用温阳的药,主要就是附子和干姜这两味药。火神派的医案说明,附子和干姜往往是用来救命的。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在已经心衰的情况下,喝了以附子和干姜为主的四逆汤以后,又被救活了。附子需要煎煮的时间很长,因为要把它的毒性去掉,然后再把干姜放进去一起熬。患者在病重的时候,阳气是非常微弱的,不足以抵抗病邪。所以把阳气振奋起来,人体就有能力把病邪给驱逐出去了。四逆汤有回阳救逆的作用,但是必须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才能服用,患者自己不能轻易使用。生姜治感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姜是作为调味品来使用的。生姜主要有两方面的功用,第一是散寒解表,第二是和中止呕。

散寒解表就是当寒邪侵袭肌肤的时候,用生姜发汗就可以驱寒了。怎样用生姜发汗呢?把生姜切成片,用开水煮一下即可服用。大家要记住,生姜煮的时间不能太长,水开以后把姜放进锅中,煮三五分钟就可以了。如果煮的时间过长了,发汗的成分就被挥发掉了。很多人在感冒的时候都会用生姜来发汗,这是民间常用的一个治疗感冒的方法。感冒在中医里一般分为风寒和风热两种。其实风寒、风热是感冒的两个不同阶段,感冒初期,患者一定会感觉到身上发冷,有时候是瞬间的,有时候会持续几天。在感冒初期把寒邪给祛散出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邪气散不出去,会继续往里走,产生一种热象,中医叫入里化热,这时需要用风热感冒的方法来治疗了。止呕的生姜汁除了治感冒以外,生姜的第二个用处便是和中止呕。“和中止呕”是指治疗脾胃不和引起的呕吐。生姜,尤其是生姜汁有很好的止呕作用,它能把上逆的胃气给降下去。比如现在常用的藿香正气水,里面就含有生姜的提取液。人在湿冷天患了感冒往往会怕冷,有时患者会出现上吐下泻、不想吃东西的情况,中医叫胃肠型感冒。此时服用藿香正气水的治疗效果是特别好的,因为它一方面能把水湿去掉,另一方面还能散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了生姜的一种特殊用法。如果早上天气很冷,出门时就很容易伤到我们脾胃,李时珍介绍的方法就是切几片生姜片含在嘴里,姜的暖热之气就会进入到脾胃,保护脾胃不被寒湿之气伤到。什么样的人吃姜最好1、体质偏寒者体质偏寒者通常会有平常怕冷、手足发凉、吃冷食后易腹泻等症状,这些人很适合多吃姜,因为姜性温,可以用来温中驱寒。2、胃寒者胃寒者如有喜食热饮、干呕清水等症状的人食用生姜比较合适。尤其是夏天,人们好凉,经常吃些冷饮和凉性的水果,造成寒凉侵胃,这时及时喝点姜糖水,将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3、食欲不振者俗话说:“饭不香,吃生姜”,当吃饭不香或饭量减少时,可以吃上几片姜或者在菜里放上一点嫩姜,都能改善食欲,增加饭量。4、风寒感冒患者姜在受寒的情况下作为食疗应用。如果在外面淋了雨,或者受了风寒,回到家就会喝上一碗热乎乎姜汤,身体就会有所改善。哪些人不适合吃生姜1、阴虚体质的人绝对不能吃姜阴虚就是燥热体质,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爱喝水,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燥、心烦易怒、睡眠不好,而姜性辛温,阴虚的人吃姜会加重阴虚的症状。2、内热较重者不宜食用生姜如患有肺热燥咳,胃热呕吐、口臭,痔疮出血,痛疮溃烂等疾病的人不宜食用生姜。如果是热性病症,食用生姜时一定要配伍寒凉药物中和生姜的热性。3、肝炎病人忌吃姜一般情况下,肝炎病人是忌吃姜的,因为常吃姜会引起肝火旺。想要克制吃姜引起的肝火旺,可以同时选择一些可舒肝、理气的食物,比如用山楂、菊花泡泡茶喝,这样就可以消除生姜引起的燥热而不伤身体。4、脱发者用姜要注意很多人都把姜外用来治疗脱发,的确,姜性温味辛,确实能够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刺激毛囊打开,促使毛发再生。但要注意脱发属热性疾病,姜用久了会生热,用热性药治热性病,和中医讲究的“热病用凉药”原则是相冲突的,所以尽量少用。吃姜注意事项

1、不要去皮。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这样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鲜姜洗干净后即可切丝分片。2、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3、从治病的角度看,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发热的患者,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患者,也不能用于治疗中暑。服用鲜姜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呕吐,对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4、不要吃腐烂的生姜。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诱发肝癌、食道癌等。那种“烂姜不烂味”的说法是不科学的。5、吃生姜并非多多益善。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原则,不宜多吃。在做菜或做汤的时候放几片生姜即可。[15]蒜最早出现于《本草经集注》中,大蒜是药食两用药物,大蒜也叫胡蒜、独蒜、独头蒜等名,味辛,性温。入脾、胃、肺经。

具有解毒消肿、驱虫、暖脾胃、消症积等功效。主要用于身体出现的脘腹冷痛、痢疾、泄泻、肺痨、百日咳、感冒、痈疖肿毒、肠痈、癣疮、蛇毒咬伤、钩虫病、蛲虫病、带下阴痒、疟疾、喉痹、水肿等临床疾病的治疗。1.解毒消肿:用于痈疖、肿毒、癣疮。常以本品捣烂外敷,可消一切肿毒。2.驱虫:用于钩虫、蛲虫病,单用有效,常和槟榔、苦楝皮等同用,效果更强。3.暖脾胃,消症积: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等,可与生姜、小茴香等同用。大蒜入药内服一般9-15g,或者3~5枚。生食,煎汤,煮食均可,或制成糖浆服用。外用适量,捣敷,切片擦或者隔蒜灸。大蒜生用效果较好,大蒜被碾碎后最好放置10~15分钟,当大蒜素完全产生后再吃效果最好。使用注意:1.一般人都可食用。但大蒜性温,所以阴虚火旺、目疾、口齿、喉、舌诸疾患者以及病后均忌食。2.外用能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泡等,故不宜敷之过久,皮肤过敏者慎用。大蒜的种类繁多,依蒜头皮色的不同,可分为白皮蒜和紫皮蒜,紫皮蒜的蒜瓣少而大,辛辣味浓,质量较优。[16]酱油疏风解表、清热除湿、祛烦宣郁、解毒,等等

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公元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三千多年前周朝有制酱的记载。而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地发现,酱油起源于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最早的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诗经·大雅·行葺》之一句:“醓醢以荐”。肉剁成肉泥再酦酵生成的油,称为“醢”(即肉酱油之意);另有在造酱时加入动物血液的版本的酱称为醓。黄兴宗认为《齐民要术》内所指的“豆酱清”,可能是植物酱油的前身。酱油在宋代已被人们接受:酱油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两本着作中:《山家清供》记载用酱油、芝麻油炒春荀、鱼、虾;《吴氏中馈录》记载用酒、酱油、芝麻油清蒸螃蟹。此后,酱油一词还出现在年《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元《易牙遗意》,年《饮馔服食笺》,年《食宪鸿秘》,年《养小录》,年《醒园录》,年《随园食单》,清《调鼎集》卷三、卷七。宋朝人将加工酱和豉得到的各种酱汁,称为酱油,作为调味品开始在中国的饮食中流行。到清代,酱油的使用远超过酱。在年《随园食单》中酱油已经取得重要地位。注意酱油易霉变,在夏日一定要注意密闭低温保存至阴凉处;2.服用优降宁、闷可乐等治疗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时,不可与酱油同食应禁止食用酱油烹制的菜肴,会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3.发霉变质的酱油不能吃。[17]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载,醋有米醋、麦醋、曲醋、柿子醋、糠醋、糟醋、饧醋、桃醋、葡萄醋、大枣醋、糯米醋、粟米醋等数十种,只有陈酿2~3年的米醋方可入药,其它仅能食用,不可入药。米醋具有消痈肿、软坚散结、下气消食、杀鱼肉菜邪毒。

活血散瘀,开胃,消食化积,杀菌解毒,利尿,经常喝醋能够起到消除疲劳等作用,醋还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并发症的作用等等。陶弘景:酢酒为用,无所不入,愈久愈良。以有苦味,俗呼苦酒。《唐本草》:酢有数种,此言米酢,若蜜酢、麦酢、曲酢、桃酢,葡萄、大枣、等诸杂果酢及糠糟等酢,会意者亦极酸烈,止可啖之,不可入药用也。《本草拾遗》:药中用之,当取二、三年醋良。《纲目》:米醋,三伏时用仓米一斗,淘净蒸饭,摊冷意黄,晒簸,水淋净。别以仓米二斗蒸饭,和匀入瓮,以水淹过,密封暖处,三七日成矣。糯米醋,秋社日用糯米一斗,淘蒸,用小麦大曲和匀,用水二斗,八瓮封酿,三七日成矣。粟米醋,用陈粟米一斗,淘浸七日,再蒸,淘熟,入瓮密封,日夕搅之,七日成矣。小麦醋,用小麦水浸三日,蒸熟塞黄,入瓮水淹,七七日成矣。大麦醋,用大麦米一斗,水浸蒸饭,建黄晒干,水淋过,再以麦饭二斗和匀,入水封闭,三七日成矣。杨醋,用饧一斤,水三升煎化,入白曲末二两,瓶封晒成。其余糟、糠等醋,皆不入药。酸苦,温。①《别录》:“味酸,温,无毒。”②《本草蒙筌》:“酸甘,温。”③《纲目》:“酸苦,温,无毒。”入肝、胃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经。”②《本草新编》:“入胃、脾、大肠,尤走肝脏。”③《本草经解》:“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散瘀,止血,解毒,杀虫。治产后血晕,痃癖症瘕,黄疸,黄汗,吐血,衄血,大便下血,阴部瘙痒,痈疽疮肿。解鱼肉菜毒。①《别录》:“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②《千金·食治》:“治血运。”③《本草拾遗》:“破血运,除症决坚积,消食,杀恶毒,破结气,心中酸水痰饮。”④《日华子本草》:“治产后妇人并伤损,及金疮血运;下气除烦,破症结。治妇人心痛,助诸药力,杀一切鱼肉菜毒。”⑤《本草衍义》:“益血。”⑥《注解伤寒论》:“敛咽疮。”⑦《纲目》:“散瘀血。治黄疸、黄汗。”⑧《本草备要》:“散瘀,解毒,下气消食,开胃气。”⑨《医林纂要》:“泻肝,收心。治卒昏,醒睡梦;补肺,发音声;杀鱼虫诸毒,伏蛔。”⑩《会约医镜》:“治肠滑泻痢。”⑾《本草再新》:“生用可以消诸毒,行湿气;制用可宣阳,可平肝,敛气镇风,散邪发汗。”⑿《随息居饮食谱》:“开胃,养肝,强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气辟邪,解鱼蟹鳞介诸毒。⒀《现代实用中药》:“用于结核病之盗汗,为止汗药;又伤寒症之肠出血,为止血药。”内服:入汤剂或拌制药物。外用:烧热熏嗅、含漱或和药调敷。脾胃湿甚、痿痹、筋脉拘挛及外感初起忌服。

①陶弘景:“酢酒不可多食之,损人肌脏耳。”②《千金·食治》:“扁鹊云,多食酢,损人骨。”③孟诜:“多食损人胃。”“醋,服诸药不可多食。”④《纲目》:“服茯苓、丹参人不可食醋。”⑤《随息居饮食谱》:“风寒咳嗽,外感疟痢初病皆忌。”苦酒煎:鸡蛋1个,敲破一端,去蛋黄、留蛋清;醋适量,倾入蛋壳内,并放入半夏6g,置火上烤沸3~5分钟,除去半夏,趁热下蛋清,搅匀,少少含咽。源于《伤寒论》。方中鸡蛋清能解毒利咽;半夏,《神农本草经》主“喉咽肿痛”,取其能散结消肿;醋则取其有收敛、解毒作用。用于咽喉肿痛不能语言,声音不出。东方国家以谷物酿造醋,西方国家以水果和葡萄酒酿醋。在中国,通常认为醋在西周时开始被酿造,但也有人认为醋起于商朝或更早。汉朝时醯被称为醋。在西方,古埃及时期就已出现了醋。由于都是通过发酵酿造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酒醋同源,凡是能够酿酒的古文明,一般都具有酿醋的能力。公元前年周公所著《周礼》一书,就有“醯人掌五齐、七菹”的记载,醯人就是周王室掌管五齐、七菹的官员,所谓“五齐”是指中国古代酿酒过程五个阶段的发酵现象,醯人必须熟悉制酒技术才能酿造出醋来。醯人的官制规模在当时仅次于酒和浆,这说明醋及醋的相关制品在帝王日常饮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山西人好吃醋,所以人们也称山西人为“老醯”。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专门的酿醋作坊,《论语》中就有醋的记载。至汉代醋已开始普遍生产。东汉时期的著作《四民月令》中记载有醋的酿造时间:“四月四日可做酢,五月五日也可作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醯解释为酸,也称酢。南北朝时醋被视为贵重的奢侈品,官员、名士之间宴请,把有无醋作调料视为筵席档次高低的一种标准。北魏农学要著《齐民要术》对醋的酿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记载,有专门的“作酢法”一篇。唐代醋开始普遍使用,出现了以醋作为主要调味的名菜,如葱醋鸡、醋芹等。宋陈鼓年《广韵》说:“酢浆也,醋也”,“醋”字被广泛使用,成为人们饮食生活中必备之物。南宋开始,都城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市)以醋为主要调味的菜肴大为增多,今杭州名菜“西湖醋鱼”,相传也是宋代名菜。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记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醋已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18]芝麻油本品性味甘、凉,具有润肠通便、解毒生肌之功效。《本草纲目》“有润燥、解毒、止痛、消肿之功;入药以乌麻油为上,白麻油次之。”《别录》“利大肠,胞衣不落。生者摩疙肿,生秃发。”

临床还用麻油来煎熬膏药,有生肌肉、止疼痛、消痈肿、补皮裂的作用。习惯性便秘患者,早晚空腹喝一口纯麻油,能润肠通便;常喝纯麻油能增强声带弹性,使声门张合灵活有力,对声音嘶哑、慢性咽喉炎有良好的恢复作用。慢性鼻炎患者,用消毒棉球蘸取香油涂于鼻腔患处,有很好的效果。陈寿《三国志.魏志》中记载:“孙权至合肥新城,满笼驰往......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火烧贼攻县。”那时的麻油是将芝麻籽用石臼法或木榨法生榨而成。《北堂书钞》中的文字引用晋朝《博物志》说:“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这是芝麻油用于饮食的最早记录,距今已有多年了。[19]萝卜其效用不亚于人参,故有“十月萝卜赛人参”之说。

中医认为,萝卜性凉,昧辛甘,无毒,入肺、胃经,能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治食积胀满、痰嗽失音、肺痨咯血、呕吐反酸等。萝卜具有很强的行气功能,还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热懈毒、利便。萝卜皮含有芥辣素,可以消炎,杀菌,有顺气、化痰、止咳作用。食物相克:萝卜不宜与人参、西洋参同食。萝卜可增强肌体免疫力,并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对防癌、抗癌有重要意义。萝卜中的B族维生素和钾、镁等矿物质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体内废物的排出。常吃萝卜可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胆石症等疾病。中国两千年前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称萝卜为芦菔。晋郭璞注为“紫华,大根,俗呼雹突”。6世纪30年代左右,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已有萝卜栽培方法的记载。唐代苏恭著《本草》中谈到“莱fu”有“消谷,去痰癖,肥健人”的药用价值。宋代苏颂著《本草图经》中提到莱菔“南北皆通有之,.......北土种之尢多”。说明当时中国各地已普遍栽培。萝卜为寒凉蔬菜,阴盛偏寒体质者、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单纯甲状腺肿、先兆流产、子宫脱垂等患者少食萝卜。萝卜不宜与水果一起吃,日常饮食中,若将萝卜与橘子同食,会诱发甲状腺肿。萝卜主泻、胡萝卜为补,所以二者最好不要同食。若要一起吃时应加些醋来调和,以利于营养吸收。生萝卜与人参药性相克,不可同食。以免药效相反,起不到补益作用。[20]韭菜1、温中行气,促进消化。韭菜具有强烈的气味,含有植物性芳香挥发油,可以增强进食欲望。含有的粗纤维可以适当的促进肠道运动,把消化道内的残渣包裹排出,预防大肠癌的发生。2、活血散瘀,理气降逆。跌打损伤时,可以直接引用生韭菜汁,或者和粥食用。也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3、杀菌消炎。韭菜含有丰富的硫化物,硫化物有一定的杀菌功效,提高机体抗菌能力。4、补肝肾,壮阳,治疗中风。适用于阳痿、早泄、腰膝酸软等。韭菜也可以增强人体脾胃之气,提高身体素质。中风时可以生用。5、可以治疗咳喘,通经下乳。适用于奶水不够的孕妇。药用禁忌:阴虚内热及疮疡、目疾患者均忌食。

各家论述1.《别录》:安五藏,除胃中热。2.陶弘景:以煮鲫鱼,断卒下利。3.《食疗本草》:利胸膈。4.《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臼脓、腹冷痛,并煮食之。叶及根生捣绞汁服,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欲发者;亦杀诸蛇、虺、蝎、恶虫毒。5.《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6.《本草衍义补遗》:研汁冷饮,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气。7.《丹溪心法》: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跌扑损伤在上者,宣饮韭汁,或和粥吃。8.《滇南本草》:滑润肠胃中积,或食金、银、铜器于腹内,吃之立下。9.《纲目》: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10.《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经催乳。11.朱震亨:心痛,有食热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药中,开提气血。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盖韭性急,能散胃口血滞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姜汁、牛乳各一杯,细细温服,盖韭汁消血,姜汁下气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热润燥补虚也。12.《纲目》: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13.《本草经疏》:韭,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益肝、散滞、导瘀是其性也。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温能散结,凡血之凝滞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气药也。心主血,专理血分,故曰归心,五脏之结滞去,则气血条畅而自安矣。胃中热,乃胃中有瘀滞而发热也,瘀血行,热自除矣。病人之气抑郁者多,凡人气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补,故可久食。14.《本经逢原》: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虚而噎,勿用,恐致呕吐也。偏方1.治胸痹,心中急痛如锥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彻背上,不治或至死:生韭或根五斤(洗),捣汁。灌少许,即吐胸中恶血。(《孟诜方》)2.治阳虚肾冷,阳道不振,或腰膝冷疼,遗精梦泄:韭菜白八两,胡桃肉(去皮)二两。同脂麻油炒熟,日食之,服一月。(《方脉正宗》)3.治翻胃:韭菜汁二两,牛乳一盏。上用生姜汁半两,和匀。温服。(《丹溪心法》)4.治喉卒肿不下食:韭一把,捣熬薄之,冷则易。(《千金方》)5.治吐血、唾血、呕血、衄血、淋血、尿血及一切血证:韭菜十斤,捣汁,生地黄五斤(切碎)浸韭菜汁内,烈日下晒干,以生地黄黑烂,韭菜汁干为度;入石臼内,捣数千下,如烂膏无渣者,为丸,弹子大。每早晚各服二丸,白萝卜煎汤化下。(《方脉正宗》)6.下肠中瘀血:韭汁冷饮,甚验。(朱震亨)7.治过敏性紫癜:鲜韭菜一斤,洗净,捣烂绞汁,加健康儿童尿50毫升。日一剂,分二次服。(《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8.止水谷痢:韭作羹粥,煠炒。任食之。(《食医心镜》)9.治消渴引饮无度:韭苗日吃三、五两。或炒或作羹,无入盐,但吃得十斤即佳。过清明勿吃。(《政和本草》)10.治痔疮:韭菜不以多少,先烧热汤,以盆盛汤在内,盆上用器具盖之,留一窍,却以韭菜于汤内泡之,以谷道坐窍上,令气蒸熏;候温,用韭菜轻轻洗疮数次。(《袖珍方》)11.治产后血晕:韭菜(切)入瓶内,注热醋,以瓶口对鼻。(《妇人良方》)12.治脱肛不缩:生韭一斤。细切,以酥拌炒令熟,分为两处,以软帛裹,更互熨之,冷即再易,以入为度。(《圣惠方》)13.治金疮出血:韭汁和风化石灰,日干,每用为末,敷之。(《濒湖集简方》)14.治聤耳出汁:韭汁日滴三次。(《圣惠方》)15.治百虫入耳不出:捣韭汁,灌耳中。(《千金方》)16.治跌打损伤:鲜韭菜三份,面粉一份。共捣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二次。17.治荨麻疹:韭菜、甘草各五钱,煎服;或用韭菜炒食。18.治子宫脱垂:韭菜半斤。煎汤熏洗外阴部。19.治中暑昏迷:韭菜捣汁,滴鼻。(方以下出苏医《中草药手册》)20.治漆疮作痒:韭叶杵敷。(《斗门方》)食物相克
  同食会有滑肠作用,容易引起腹泻。
  发热动火,引起牙齿肿痛,口疮。
  引起胃炎,胃溃肠病复发。
  同食容易引起腹泻。
  因韭菜含大量草酸,与牛奶同吃,会形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阻碍肠道对钙质的吸收。
  
  下气,通便。
  通便解毒,提高免疫力。
  益气养颜,健胃提神。
  润肠止泻。
  补肾、壮阳、固精。
  杀菌、助消化、促进营养素吸收。
  两者同食补益作用明显,补肾、壮阳、固精,对胃病和肾病患者有很大的作用。[21]姜汤姜汤是民间普遍使用的驱寒、防治感冒的药汤。主要由生姜、大葱、油盐等配合熬成汤饮用。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

胃口不开:如果在饭前先喝些姜汤,就能增进食欲、促进营养吸收。外感风寒。如果能及时喝上1碗红糖姜汤,将有助于驱寒解热,或用姜汤(加点盐、醋)泡足亦可收到同样的疗效。但是对于风热感冒,人体本来已经感受了热邪,如果这个时候再服用生姜类的温药,那就如同火上浇油,适得其反。所以治疗感冒,必须要辨证论治,切不可一概采取“姜汤捂汗”的办法感冒时最关键的是“按体质和时间吃”。感冒食疗应该随着病程而转变,有些食物是适合平时调养的,但碰上发炎或已染上流行性感冒时,最好别吃。姜中的姜辣素、姜油酮可以发汗,赶走体内蓄积的热气,尤其是水分较少的老姜,促进血液循环效果更好,添加红糖则可补充热量。但姜汤只适用于外感风寒,得了热伤风的人,则不适合饮用。而且,姜会促进血液循环,若有发炎、出血情形,也不要吃。生姜性味辛温,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不宜长期食用。中医认为,生姜性温热、辛,可疏风解表、散寒。其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胃肠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强。熬姜汤一般要挑选表皮没有裂口,颜色鲜艳、柔软,外形饱满的新鲜姜,不要选起皱纹、发干发黑的。姜皮中有较多营养成分,熬汤时,应该少去皮或不去皮,避免养分的流失。热姜汤泡脚不仅驱寒、促进血液循环,高血压病人因为身体不适应,血压容易升高,在血压升高时,可以在热姜水里把双脚泡上15分钟左右,可有助于血液循环,利于血压控制。对脚臭的人大有帮助:在泡脚时加点盐和醋,泡完擦干,再抹点爽身粉,臭味便可消除。咽喉肿痛也是入冬人们常爱犯的毛病,如果用热姜水加一丁点儿食盐当茶饮,每天喝上2~3回,经常服用有助于化解炎症。患有神经衰弱的人,中医认为,每天早、晚空腹喝上1碗热姜汤,并且坚持饮用,可收到补气、提神、改善睡眠之效。口腔溃疡的人,如果坚持用热姜汤每天漱口2~3次,长期坚持有助于溃疡面的收敛。口腔炎症每日以姜汤代茶饮,可用来预防和治疗牙周炎、咽喉肿痛、龋齿。防动脉硬:每天早、晚坚持用热姜汤漱口,并在每天临睡前饮用热姜汤1碗,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产妇坐月子喝姜汤无可厚非的,但方式和方法一定要正确,不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中医认为,生姜性温热、辛,可疏风解表、散寒,促进恶露排出。但由于姜是辛温之物,可促进血液循环,过多食用会增加血性恶露,使恶露排不尽,子宫内膜修复不好,造成贫血,产后体弱,所以产后不能马上就吃姜或姜制品。应适时、适量、适度。产妇可以自己观察,如果恶露转为颜色淡黄或白色时,是进食姜汤较理想的时机。但也不能天天喝一大碗,通常可以隔天喝小半碗姜汤为宜,不宜饮用浓姜汁。同时,饮用姜汤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可持续10天左右。如果恶露突然增多或颜色变鲜红,应暂时停止或减少姜汤的分量。红糖姜汤[特点]汤甜辣适口,趁热喝下,可去风寒、止呕吐。生姜有发汗解毒、温中止呕的功用,与红糖、葱白合用,祛风寒的作用尤佳。[原料]红糖20克,生姜4片,葱白3段,水适量。[制法](1)沙锅内加入生姜、葱白和水,上火煮开。红糖再煮开即可。红糖具有养血、活血的作用,加到姜汤里,可改善体表循环,治疗伤风感冒。需要注意的是,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胃寒,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女性痛经的时候,一碗红糖姜汤也能有很好的缓解痛经的作用。小葱老姜汤[原料]姜3片,红糖15克,葱2根[制法]将香葱,老姜分别冲洗干净放入小锅内,加水一碗,熬至半小碗去渣留汤,加入红糖即可食用[特点]羹汁浓稠,甜酸微辣,别有风味,常食可温中散寒[所含营养]小葱老姜汤所含营养素,此数据只是理论值,不计烹饪过程的营养损耗。可乐姜汤可乐煮姜这种“中西结合”的产物在民间非常流行。姜是辛温食物,能发汗解表、驱风散寒,但是纯姜汤十分辛辣,口感不佳。而可乐味甜,两者中和,口感适合普罗大众。当遭遇风吹雨淋、风寒侵袭时,及时喝一碗红糖姜汤、可乐姜汤或葱白汤,对于治疗感冒都有不错的效果。但需注意的是,它只适用于风寒型感冒。感冒有风寒、风热之分,并非都适宜用喝姜汤发汗来防治。对于风热感冒,人体本来已经感受了风热,或者寒邪入里化热,如果这时再服用生姜类温热药,就如同火上浇油,更加重内热。那么感冒了如何区分风寒、风热感冒呢?首先要看病因,如果是受了风寒,则患者会感觉全身怕冷,流涕,且舌苔淡白,此种类型可选择喝姜汤;而风热患者往往会有发热症状,喉咙痛、流黄涕、大便干结。此类病人建议选用辛凉的药物泡水喝,如菊花、金银花、板蓝根等冲水喝,或者吃些银翘解毒颗粒等中成药,对症施治。[22]生姜葱须白萝卜汤

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在河南音山身染瘟疫,久治不愈,当地老百姓献方”生姜罗卜汤”,刘邦喝后病情大减,再喝一次药到病除.生姜葱须白萝卜汤是用生姜、大葱的葱须和白萝卜一起熬制出来的汤,有防止和抵御感冒的功效,是民间常见的治疗感冒的汤品。立春过后的四十多天,依旧是寒冷为主,不要急于脱掉厚厚的棉衣,这个时节人体容易受寒流侵袭易于感冒。生姜块和大葱的葱须放在冷水里清洗干净表面灰尘;2.生姜不去皮切成薄片;3.白萝卜洗净,不去皮切成薄片;4.切好的生姜片放入砂锅中;5.洗净的葱须放入砂锅;6.切好的白萝卜片同样放入砂锅;7.往砂锅里加入食材量2倍的冷水;8.盖好锅盖,中小火熬煮30分钟左右;9.煮到三种食材的味道都充分发挥出来,水面与食材基本持平,关火。1、江南的菜场很少见带有长长葱须的大葱,葱须可从菜场买菜的郊农处购买,没有葱须可以用葱白代替。2、生姜不要去皮,去皮后不能发挥生姜的整体食疗价值。3、白萝卜同样不要去皮,熬好的汤水,色泽呈淡淡的黄色,趁热喝到嘴里,辛辣味充斥舌际,咽到肚里一股暖流涌遍全身。也可放至微温,加入蜂蜜饮用。[23]葱蒜酱醋酱葱斜切丝,蒜黄横切段,加入生抽(可以生吃的酱油)、醋、芝麻油各适量,做出来汤中飘物的效果即可,用于各种食物蘸着吃,鲜香无比。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调整各种配料的比例。[24]蒜泥酱蒜瓣剥皮捣碎,加入生抽、醋、芝麻油各适量。用于各种食物蘸着吃,鲜香无比。[25]葱姜面

一大把葱横切一厘米段,一大块姜切丝或者切丝后继续切成末,放入大碗里,加榨菜丝、生抽、醋、芝麻油各适量。锅里添大量水,煮面,面煮熟后,先把滚开的面汤快速倒入大碗,然后把面盛入碗里,趁热吃。注意,葱姜的量不能太少。吃了不多时,很多人都会鼻子周围微微出汗,再吃下去,整个脸会微微出汗,甚至整个头部都会出汗,有人可能身上也会出汗。[26]韭菜鸡蛋馅的饺子一般人群均能食用。温中养血,温暖腰膝。生阳气,壮阳,尤其适合冬春季节;适用于成年人肾阳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者,少年不宜经常食用。韭菜鸡蛋馅的饺子适宜便秘、寒性体质等人,产后乳汁不足女性、有减肥的功效。多食会上火且不易消化,因此阴虚火旺、有眼病和胃肠虚弱的人不宜多食。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明了“饺子”为了对付瘟疫,张仲景发明了一种药叫“祛寒娇耳汤”,也就是最早的饺子。这种饺子的皮是面皮,但馅却是煮熟切粹的羊肉、辣椒和配制的祛寒药材。得病的百姓吃了张仲景的饺子,全都病愈。为了纪念张仲景,直到现在人们在初一时必须吃饺子。[27]胡辣汤胡椒粉条面筋花生鸡肉丝(可以放各种肉)混合,一碗发汗治感冒

许栋松

年2月9日

1.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

2.以上文章除注明本阁原创的,都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3.注意:中医针灸养生保健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依据

梧桐阁Email: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代御医传人论新冠肺炎的防治注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