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变主要在肺的深部,离大气管较远,感染者又较多干咳、痰液不多,病毒较难留存在上呼吸道,在上呼吸道取样,阳性率也会相对较低,但目前很难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下呼吸道取样。
全文字,阅读约需10分钟
近期,多地在新冠肺炎确诊过程中出现“假阴性”情况,即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但是核酸检测报告阴性,给疫情防控带来不小挑战,也导致了病例确诊信任危机。
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消息显示,任何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都不可能是%阳性,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在所难免。
另外,对于确诊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检测阳性,可以确诊为新冠肺炎。如果初次检测阴性的疑似患者,按照现行国家卫健委诊疗方案要求,医院隔离观察。
“假阴性”的概率有多大?为什么会出现“假阴性”?是否会导致漏诊?9日,新京报记者采访权威专家进行解答。
━━━━━
追问1:“假阴性”的概率有多大?
——真实病例核酸检测阳性率30%至50%
假阴性,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没有检测出病毒核酸,导致病原核酸检测报告为阴性。目前多地已陆续发现“假阴性”病例。
一位武汉来京的发热肺炎患者2月5医院呼吸四部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此例患者入院前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甲流核酸检测阳性,因此于1月30日以“重症甲流”收入院。入院后插管上呼吸机,通过肺泡灌洗检测才发现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医院呼吸科大夫介绍,常规对疑似患者进行两次咽拭子核酸检测,如果出现一次阳性则确诊,如出现两次阴性,则基本可排除感染。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说明病毒隐匿性很强。
公开资料显示,医院这名“假阴性”患者外,浙江、宁夏、福建、天津已出现多例核酸检测“假阴性”病例,有患者前4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直到第5次才“转阳”。
据浙江青田县2月8日发布的公告,患者章某某1月24日医院就诊,2月1日起连续4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2月7日第5次核酸检测呈阳性,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
据新京报此前报道,福建漳州一名患者此前4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第5次结果才呈现阳性,确诊感染。
2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的情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高占成回应,任何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都不可能是%阳性,对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也不例外,“假阴性”在所难免。
2月5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目前检测方式主要是对病毒核酸的检测。他指出,并不是所有患病的人都能检测出核酸呈阳性,核酸对于真实病例的检测率不过30%至50%。
中央指导组专家、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向新京报介绍,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有较高特异性,但采样方法、试剂等都可能影响结果,阳性率低,平均只有20%-30%,且不稳定,好医院能达到50%左右,医院只有百分之十几,这个特点带来了“假阴性”的问题,表现为很多疑似病例得不到确诊。
━━━━━
追问2:什么原因导致假阴性?
——上呼吸道取样阳性率较低
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丁新民分析,“假阴性”的出现,可能存在几方面原因。
从技术层面看,试剂盒的敏感性会对阳性率产生影响,而任何检测手法都有极限,尤其对于新发疾病,试剂盒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在标本采集阶段,取样、保存、运输都有相应的质控要求,在目前疫情爆发、人手紧张的条件下,不排除这些环节出现疏漏。
不过,他认为“假阴性”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新冠”疾病本身的特点。
丁新民向新京报介绍,患者呼吸道中病毒载量的浓度,与疾病进程息息相关,在不同的时机进行采样,可能出现不同结果。此外,“新冠”病变主要在肺的深部,离大气管较远,感染者又较多干咳、痰液不多,病毒较难留存在上呼吸道,在上呼吸道取样,阳性率也会相对较低,但目前很难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下呼吸道取样。
高占成9日在上述发布会回应,检测结果受患者病情轻重、疾病不同阶段、取样方式方法、实验室检测条件影响。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实验室检测技术指南,对标本采集的种类、方法、包装和保存等,都有严格要求。同样,每个环节都将影响检测结果。
该指南提出,每个病例必须采集急性期呼吸道标本和急性期血液标本,重症病例优先采集下呼吸道标本(如支气管或肺泡灌洗液等)。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下呼吸道标本包括深咳痰液、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等。
标本保存也有严格要求,能在24小时内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如无-70℃保存条件,则于-20℃冰箱暂存)。
该指南特别指出,阴性结果也不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排除可能产生假阴性的因素,包括:样本质量差,比如口咽等部位的呼吸道样本;样本收集的过早或过晚;没有正确的保存、运输和处理样本;技术本身存在的原因,如病毒变异、PCR抑制等。
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兴旺此前表示,从呼吸道标本来讲,肺泡灌洗液敏感性要高于痰的结果,痰的结果又高于咽部的。所以越是危重病人诊断率越高,是因为能采到肺泡灌洗液。
在实际操作中,更多采用更简单、更快的咽拭子采样,而早期很多患者干咳、无痰,给样本采集和检测带来难度。
━━━━━
追问3:还有没有更好的确诊办法?
——核酸检测目前不可取代
假阴性频出,要不要放弃核酸检测?高占成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表示,对于确诊新冠肺炎,目前核酸检测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根据国家药监局消息,截至1月31日,已应急审批7个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此外,还有多家企业正在加紧研发。
据悉,试剂盒用于测定疑似患者的样本中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快速且精准。这类检测试剂盒的科学原理名为“荧光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它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DNA(脱氧核糖核酸)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将微量的DNA大幅扩增,从而检测出带有特定基因片段的病毒。
截至目前,核酸检测仍是确诊新冠肺炎“金标准”。
有专家此前建议,因核酸检测可能出现漏检,应当将CT影像也纳入确诊标准。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程真顺在湖北省发布会上表示,CT检测只需要几分钟,比较快捷。
在武汉这类疫情较重地区,通过CT可以做到早诊断早确诊早治疗,可以提早控制传染源,这也使疫情可以得到及时控制。
有专家表示,CT是一种肺炎疾病诊断的影像学方法,不过引起肺炎的病毒有很多种,不一定是新型冠状病毒。而核酸检测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源学诊断方法,二者不能互相取代。核酸检测是作为病原诊断的一个依据,也是目前确诊的最重要依据。
━━━━━
追问4:假阴性是否会导致漏诊?
——将结合临床等情况具体分析
核酸检测频繁出现假阴性,加剧了疫情防控中的信任危机。对此专家们表示,不必过分担心,病例的确诊和排除,除了核酸检测,还将结合流行病史以及临床症状等判断。
截至9日,国家卫健委共发布6次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其中,从第三版至第五版(修正版)对社会公开。每一版方案中,均对病例的诊断标准等作出详细规定。
以最新版为例,病例诊断分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以及临床诊断病例(仅限于湖北省)。具体分析因素包括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旅行史等)、临床表现(发热、肺炎影像学特征等)以及病毒核酸检测等。
换言之,核酸检测并不是唯一判断标准,还会结合临床诊断和患者具体情况来分析。
在湖北,CT影像被纳入诊断标准。2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规定湖北省将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作为临床诊断病例。9日上午,国家卫健委发布最新版诊疗方案,即第五版的修正版,病例诊断跟第五版一致,将湖北省和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区别对待。
其中,湖北省增加“临床诊断”分类。而且“疑似病例”标准修改为:无论有没有流行病学史,只要符合“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和“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这2条临床表现,便可考虑为疑似病例。相当于疑似病例标准放宽了。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将作为临床诊断病例。
针对疑似病例,国家卫健委的诊疗方案有严格规定。以湖北省为例,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后,应当立即进行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要单间隔离,并尽快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疑似病例在连续两次(至少间隔1天)核酸检测阴性才能排除。
即初次核酸检测为阴性,还需在至少24小时候,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
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丁新民表示,核酸检测的结果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依据,目前这一点临床上是比较清楚的。对于症状、影像学特征都高度疑似的患者,即便测出阴性,也需要进一步观察。
━━━━━
追问5:如何避免“假阴性”解除隔离出院?
——多地“宽进严出”提高出院标准
患者治愈后,为了避免“假阴性”出院,多地采取了“宽进严出”的措施。
国家卫健委诊疗方案规定,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有4个要求,包括: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满足这四项要求,可解除隔离出院或根据病情转至相应科室治疗其他疾病。
为了最大程度防控疫情,相比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出院标准,多地已提高出院要求,包括加测粪便核酸检测、延长观察时间等。
例如在湖北,达到国家标准后,还需再观察10-12天。上海和浙江增加了粪便核酸检测。广东解除隔离的标准,在国家方案基础上,还要求患者病程要大于等于14天,才允许患者出院。
中央指导组专家、医院副院长童朝晖认为,在判断患者能否出院时,应将其发病时间考虑在内。存在“假阴性”可能造成实际阳性的病人出院。因此临床诊断非常重要。
他介绍,“新冠”感染者可能在第二周迎来发病高峰,部分人会出现憋气、呼吸衰竭,以及影像学进展。目前的出院标准,并没有像SARS那样强调发病后21天查阴出院,因此至少要等发病后两周,复查影像、两次阴性再考虑出院,且出院后也应自我隔离,并进行随访。
丁新民也认为,对于出院患者,建议居家隔离一段时间,医生也要继续随访,掌握患者的动态情况。
━━━━━
“阴性”患者疑传染家人
2月8日,武汉市民汪健(化名)离开隔离病房,回到家中。
作为新冠疑似感染者,汪健1月31日进医院住院。该院医生告诉新京报记者,汪健虽未有阳性的核酸检测结果,但入院时表现出典型症状:发热、咳嗽、腹泻、肺部提示双肺多发斑片影及磨玻璃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汪健体温恢复正常,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且没有其他明显症状,得以顺利出院。
虽然没有阳性确诊,但汪健相信自己的确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1月12日,汪健着凉发烧、头疼,次日,医院本部发热门诊,被诊断为感冒。当时,新冠疫情在武汉未引起重视,汪健入院时未戴口罩,就诊时在医生的要求下戴上,出院后就摘了;1月16日,汪健由于鼻咽部堵塞,怀疑自己鼻炎与咽炎复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被判断为鼻窦炎导致的咽炎,开了药,整个过程中他未佩戴口罩,所接触的患者也未佩戴。
“当时武汉没什么人戴口罩,我也没戴,在地铁、医院,都有感染的可能。”汪健分析。
21日晚,汪健低烧,在家吃感冒药退烧;24日高烧,医院排队未果,26日,医院进行核酸检测,31日,作为疑似病例医院住院。入院期间,汪健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到2月8日,汪健进行CT检查,医生根据核酸检测和CT结果综合判断汪健病情控制住了,于是出院。
从未有过阳性检出,为何相信自己是感染者?汪健表示,自己虽未确诊,但母亲被自己感染,成为了确诊者。
21日发烧后,汪健回到家中,开始自我隔离,一直持续到31日入院。汪健叮嘱家人戴口罩,除了上厕所基本不出卧室门,也对门把手、洗手台进行84消毒。但隔离期间,汪健的母亲曾进入房间照顾汪健,为他送饭、倒水。1月30日左右,汪健的母亲出现体温偏高、频繁出汗的症状,2月2日,被收治入院,之后,社区在群里通报,汪健一家有一例确诊者。由于汪健自始至终未被确诊,其他家人也没被感染,因此汪健确定确诊者是母亲。
“我在家隔离11天,病毒潜伏期在14天左右,如果母亲被感染是在我隔离之前,不大可能1月30号才发病;在我隔离期间,医院,我们小区目前只有我们一家有感染,加上她外出时都戴了口罩,感染的概率不大。”汪健表示,综合分析,母亲应是被自己所感染。
新京报记者邓琦戴轩许雯编辑陈思
点击下图进入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实时地图
值班编辑吾彦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