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动摇,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开放上下功夫,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
——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指出
新时代抓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业生产,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做好易地搬迁工作,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指出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年1月、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看望慰问各族人民,为云南发展把脉定向。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云南强。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均对云南产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指出云南许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低端,要在推进产业化升级上下功夫。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云南奋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培育进入加速期。
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把产业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跨越式发展的主抓手、同步全面小康的主引擎,提出“两型三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强统筹规划,着力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与消费品制造八大重点产业发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三张牌”。云南产业发展思路逐步明晰,产业结构进入主动调整、引领调整的新阶段。
年,省委、省政府瞄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把握省情变化,顺应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大势,提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推出《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谋划构建面向年的“5个万亿级和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新体系,推动我省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工业化进程由中期向后期迈进,经济发展由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进,为我省构筑迭代升级的产业体系和到年建成现代化经济强省提供重要支撑和坚实基础。
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打造八大重点产业,构建“5+8”产业现代化体系……经过6年的持续发力,我省产业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不断提升的产业层次将云南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入新境界——云南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大关,在全国排名从年底的第24位提升到年底的第18位,前进6位。能源产业成为新的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可期,经济结构调整持续优化,产业集聚态势逐步显现。
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我省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特征、省情实际的现代化产业迭代升级、转型发展之路,质量提高、效益增加、后劲增强,全省产业发展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大踏步迈进。
持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我省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作为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以新发展理念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6年的探索中,云南把自身产业发展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进行审视和谋划,提出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推进产业规划、政策配套,不断强化和完善顶层设计。
紧紧围绕构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我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提升、重大技术改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5大工程,把握“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节奏,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开展产业数字化工作,促使“一烟二电三有色”的产业格局正被重塑优化。
从产业规模到产业结构,从发展质量到效益水平,全省跨越发展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从产业规模看,全省农业总产值从年的.1亿元增长到年的.7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亿元大关,年达到.5亿元;服务业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达到1.2万亿元;民营经济户数达.7万户、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
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看,从年的15.0:40.0:45.0调整到年的13.1:34.3:52.6,全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非烟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66.2%提高到75.3%,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7.2%。
发展动能加速蓄积
聚沙成塔,聚水成流。6年来,砥砺前行,持续蓄积能量,全省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不断壮大。
随着大批重点企业的落户,上下游配套产业逐步完善,全省产业集聚态势逐步显现。在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液态金属等新兴产业领域,来自云南的身影日益活跃。在全国绿色铝材、绿色硅材等新材料榜单上,云南板块风景正好。
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驱动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引擎。
“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个。基础条件的夯实,为全省工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造条件。全省有效专利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分别由年的件、项增加至年的件、项。蓝晶科技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云内动力、贵金属集团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云南白药、云内动力获国家工业企业“质量标杆”称号,嘉和科技、昆工科技、红塔塑胶等8家企业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长期培育的产业基础,云南也由此迎来了“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
新能源汽车产业乘势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一中心三整车”(中汽中心高原试验室、北汽新能源汽车、东风云汽、江铃新能源)等新建项目先后落地投产,云南五龙、航天神舟等改造项目加快推进。中汽中心高原试验室项目投入运营,北汽新能源乘用车实现量产,五龙氢燃料电池客车交付使用,先后填补我省在新能源车生产、验证上的系列空白。
抢抓“新基建”机遇,信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十三五”期间,全省信息产业主营收入突破千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云南(大理)信创产业园挂牌成立,国产计算机总产能突破百万台。移动终端、平板电脑、液晶电视、柔性显示器、机器人等产品实现“云南造”。一批项目获得国家5G应用奖项和国家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名单,工业互联网体系加快完善。
放眼全省,抓项目、兴产业,奋战正酣。
构建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是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制高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殷殷嘱托,我省全力做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量文章”,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努力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施工图”加快推进
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速前进、工业大麻产业探索发展、信创产业活力显现,谋划建设中国面向“两亚”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推动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深度应用……
“十三五”期间,我省实施生物医药、信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4个产业“施工图”,通过招商引资和技术创新,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可期,经济结构调整持续优化。
一批生物医药和医疗健康养生项目成功落地,生物医药多点突破,产业发展步伐稳健。全省生物技术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沃森生物成为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13价肺炎疫苗产品生产企业。仿制药实现“零”的突破,贝克诺顿阿莫西林胶囊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成为我省第一家通过一致性评价企业。现代中药取得新成效,云白药研制的痛舒胶囊成为国内第一个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民族药。年,云南生物医药原料种植(养殖)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50.4%;种植面积万亩,已连续3年稳居全国第一。
“十三五”期间,依托资源禀赋和龙头企业,发展稀贵金属、有色金属新材料,云南新材料产业在技术水平、产业规模、产业聚集等方面打下了稳固基础,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优势领域逐步显现。初步形成了以昆明为核心的稀贵金属和光电子材料产业集群,以昆明、楚雄为中心的铜钛产业集群,以红河为中心的锡产业集群,以曲靖为核心的液态金属产业基地。
目前,全省新材料领域拥有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稀贵金属综合利用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6家;在光电子微电子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其中,光电子微电子新材料方面,创新能力水平较高,国家级锗研究及分析测试平台突破超高纯锗单晶关键技术;先进有色金属材料方面,具备良好资源基础,拥有世界上先进的锡资源采、选、冶、深加工成套技术和最完整的锡资源产业链;稀贵金属新材料方面,创新平台与龙头企业协同发展,多项制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技术与装备达到或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十三五”期间,我省着重打造的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均较上年提高,其中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6.0%,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6.4%,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年,全省新材料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8%,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
年9月,一场VR/AR产业招商大会,正在着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的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内举行,现场集中签约产业项目9个。
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昆明集中了全省7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90%以上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70%以上的科研人员,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快速发展,5G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硬件设计制作企业,以微想智森、埃舍尔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发企业初具规模。
“十三五”期间,我省实现数字经济开篇破题,积极统筹整合中央和省级财政重大科技专项、信息化专项等项目资金,推动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云南”建设初见成效,“一部手机”系列产品站上行业制高点,“一部手机云品荟”成为“云品出滇”新引擎,“一部手机云企贷”从源头破解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部手机办税费”实现随时随地指尖办税,“一部手机”系列产品功能日趋丰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数字经济持续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云南人口库、法人库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初见成效,矿山、农业等资源数字化成果不断涌现,中国林业“双中心”等初步实现服务全国;建成5G基站1.2万个,光缆线路长度、4G基站数均居全国第9位,数字工业、数字能源、数字金融等快速推进,引导余户企业“上云上平台”。随着区块链中心挂牌成立,成功举办国际智慧旅游大会、“数字云南”区块链国际论坛、中泰数字经济合作论坛,启用全国首个省级区块链商品溯源“孔雀码”,开出全国第一张区块链电子冠名发票,云南信息产业发展落后的格局正在改变。年以来,全省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年达到.3亿元。
全力推动现代物流业开创发展新局面,我省物流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引进顺丰速运、普洛斯、新加坡丰树等多个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地;腾俊国际陆港、宝象万吨冷链港、河口北山国际物流园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先后投产;县乡村三级物流网和冷链物流设施不断完善,县级物流中心覆盖个县,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99.6%,冷库容积达余万立方米;开通国际货运航线9条,推动中亚(滇越)班列常态化开行,全省口岸货运量连续四年增速超30%。
年,全省现代物流业总收入达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6%;国家A级物流企业达到户,居西部第3位,5A级物流企业3年内由1户增加至8户;全省口岸货运量连续4年增速超30%;我省境外物流企业已覆盖老挝、泰国、缅甸、越南等国,衔接内外的跨区域物流网基本建立,国际国内双循环物流支撑体系加快形成,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三张牌”
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绿色”已成为云南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这三张牌,形成几个新的千亿元产业。”年1月25日,云南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三张牌”概念。
“绿色能源牌”成效显著
统筹绿色能源开发,以水电、风电、太阳能等为主的云南绿色能源正加速发展。年11月24日,随着乌东德右岸电厂9号机组顺利投运,云南省电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达73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90%;中缅油气管道建成投产,年中石油云南石化万吨炼油项目建成弥补全省石油工业空白;创新煤炭产业发展思路,实施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页岩气勘探取得突破,年生产页岩气万立方米……
云南在培育以水电为主电力支柱产业的路上一路突飞猛进,助力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年秋,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万吨绿色铝项目在砚山县投产,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布局云南,转移产业并希望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提档升级。此举被业内评价为云南打好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的重大举措之一,将极大带动云南绿色制造业发展。
瞄准打造“中国铝谷”,云南引进了中国铝业、山东魏桥、河南神火、四川其亚等一批业内一流企业投资绿色铝产业,全省建成、在建、拟建绿色铝产能达到万吨,铝加工产业不断积聚,产业集群效应初现;建设“世界光伏之都”,西安隆基、合盛硅业等一批硅光伏、硅化工企业落户云南,全球单体规模最大、工艺技术装备及环保水平世界一流的全产业链硅化工产业基地初具雏形。
年,全省能源工业增加值达到亿元,跃升为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成效显著。
“绿色食品牌”成绩亮眼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的重要指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年前三季度,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严重冲击的大背景下,云南农产品特别是水果、蔬菜、花卉、茶叶等多个品种出口逆市增长9%。云南“绿色食品牌”“10大名品”昆明机场展销中心自开业以来,销售额从年11月的51万元增长至年11月的万元,已成为昆明机场明星店铺。
从追求面积产量到着力绿色有机化,从初级产品冲销量到提升产品附加值,从小散弱单打独斗到龙头引领闯市场,传统市场不断巩固新兴市场持续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营商环境有效改善,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档升级,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开展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20个特色县创建,推动省、州(市)、县(市、区)三级产业基地建设,开展花卉、蔬菜两个国家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连续3年高规格评选表彰“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努力推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形成了一批“绿色食品牌”拳头产品集群;年全省“三品一标”有效认证产品个、登记企业家,较年实现翻倍增长;绿色食品有效认证产品个,全国排名提升到第8位;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张,全国排名提升到第6位;全省有机茶面积52.5万亩,全国排名第1位;有机蔬菜面积9.75万亩,全国排名第1位。传统市场不断巩固新兴市场持续扩大,“云系”“滇牌”农产品销往全国多个大中城市、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绿色食品产业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全产业链的变化已然显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富农兴农,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美丽变身。
“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优势集中
作为云南“旅游革命”中“提升品质”的战略布局,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是我省继“旅游革命”和“一部手机游云南”建设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生物多样、生态优美、文旅融合、路景一体、智慧友好”的世界独一无二旅游胜地的重要战略举措。其中,半山酒店成为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新亮点,引起各路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