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亚会客室
敬佑生命·传递健康字/12分钟阅读年,美亚推出一档全新的线上视频栏目--《美亚会客室》,美亚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宜蓁作为栏目主持人,医院院长、主任和干细胞领域内的专家、教授做客美亚直播间,围绕干细胞、免疫细胞和大健康领域的前沿技术一起共同探讨。每期针对一个热点话题,用视频和文字为大家带来精彩的知识科普。本期,美亚邀请医院急诊科主任主秦宇红博士,秦主任为大家带来了急救常识、干细胞研究现状的科普,分享了年带队驰援湖北,以生命赴使命的感人抗疫故事。专家档案
以下为采访文字内容:01
急诊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面对的情况永远最危急,但大众对急救知识和技能并未熟知掌握,请您为大家做一些日常急救知识的科普。急诊室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科室,我们每天面对的就是生死,接诊的患者都是急危重症,要求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甄别诊断,采取最合理的措施,把生命稳定住,为后续科室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机会。老百姓可能对哪些情况需要到急诊室缺少一定的认知。我想提醒:第一、意识不好,意识状态突然改变,肯定是很危重的;第二、突然呼吸喘憋,不是肺脏就是心脏的严重疾病;第三、头痛可能是脑血管病,胸痛可能是急性的心血管病,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比较肥胖,经常熬夜,经常工作压力大比较紧张,缺乏锻炼,抽烟酗酒,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超过3条就可能比较危险;第四、症状剧烈,持续不缓解,最常见可能是阑尾炎穿孔或者是妇女的宫外孕。急诊都有一个治疗的时间窗,在时间窗内花费少,治疗效果最好、患者受到伤害小,预后也很好,没有多少后遗症。等到严重再去急救,可能花费很多,人也遭罪,而且恢复得也慢。天凉以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明显增加。急性脑梗死早期可能突然出现脸歪、手足不听使唤,医院,溶栓最佳的治疗时间就三个小时。心梗出现胸痛,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室颤,相当于心跳停止,一分钟内除颤,患者90%以上都能活过来。我们平时入社区做心肺复苏培训,现在呼吁机场、地铁、工厂等要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我们经常说电话指导一下都可能救过来,现场的第一时间的救护非常重要。大家平常学习一些健康的知识,尤其急诊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维持健康是一种能力,不是天生的,同样需要专业的培训。我们现在整体的科普宣传的力度和老百姓的重视程度不够,科普其实是一种必须的知识储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健康概念非常大,不是身体没毛病,医院化验检查结果都正常就是健康。真正的健康包括心理、生理、社会关系各方面,一个真正健康的人绝对是幸福的,绝对是有信仰有灵魂有思想的。02
早些年您就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做了很多研究,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未来干细胞还会应用到哪些临床领域?年,我博士专业是心脑血管,主要是做干细胞转化心肌细胞的研究,无意中发现干细胞对缺氧受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当时有一个加入干细胞裂解液培养的细胞遗忘在了角落里,两个月以后那个心肌细胞还在跳动,而其它的一星期不换培养基,基本上就一片“沙漠”了。我发现,干细胞的裂解液对缺氧细胞保护作用很强,而且有量效关系.干细胞未来临床领域非常广泛,一定是有用的。不光是干细胞,我当时发现稚嫩的细胞非常强大。原来以为成人的适应力强,后来发现幼小生命的适应力才强,耐受外界剧烈的变化和刺激,修复能力很强。03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王福生院士带领团队为例重症、危重症患者实施干细胞治疗,并全部治愈出院。您怎样看待干细胞这种新型治疗方式?我在湖北鄂州抗疫一线的时候,也参与到临床的干细胞研究中间,做了几例,确实危重的患者用了以后,临床指标是明显改善的。医院临床部的时候也申请了一个小课题,用干细胞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研究。当时我造的模型用炎症因子刺激生成。这回新冠肺炎损伤的一个模式大家认为就是炎症风暴,大量的炎症因子在里面作用。我做小研究想观察的是干细胞能不能促进肺脏里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的修复。但是打进去以后,发现干细胞都卡在肺支气管毛细血管,我想是不是也是旁分泌作用,对炎症风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04
年初,疫情爆发,您带队驰援湖北55天,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是当之无愧的抗疫英雄,跟大家分享一下那段特殊经历吧!我们是上午10点半接到任务,下午2点多就集结出发。医院成立一个大医疗队去了武汉市,我们20个人作为小分队去了湖北鄂州,鄂州当时的疫情也非常严重。年我经历过“非典”,知道有危险,但我是医生,并且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在骨子里永远是军人,这种危险肯定我会冲上去。在穿军装的26年中其实没有一次大的这种严峻的考验任务让我去完成和经历,这一回我觉得对得起曾经穿过的那一身军装!防护服大家可能穿几分钟都受不了,我们还要不停工作,一干好几个个小时,大家衣服都湿透。有的队员全身皮疹过敏一声不吭,有个队员过敏性鼻炎,鼻涕把口罩里面都糊满了,但他也不能换,就全部吞下去,后来才说出来,让我特别感动。还有好多老同志熬夜班,很快身体就受不了,发烧咳嗽把我吓够呛,我说我们来这是抗疫的,被感染就是添乱来了,我们不能出现任何意外。我们有一个专门感控医生,培训很严格。我就说你说的就是真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执行,谁错了就压住不能过去。所以虽然50多天,我们队员一个没有被感染,这一点我觉得非常欣慰,大家全去了,然后安安全全回来了。这个过程就像一场战斗。大家其实是稀里糊涂去的,尤其对那些年轻的队员来说,在经历这场战斗以后,对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次洗礼也是提升。从我自己的内心感觉来说收获巨大,有一种人生顿悟的感觉。那个“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我觉得是颁给我们整个医疗队的,我跟大家也说,是大家辛辛苦苦付出得到的认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当我们从鄂州离开的时候,鄂州的领导和老百姓夹道欢送,我和队员们说:你们对得起英雄称号,就享受这种感受,大家都热泪盈眶,我觉得人生有此经历,有一种此生足矣的感觉!中国医护人员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绝大部分医护工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救死扶伤,爱岗敬业。我们急诊科从来不休息,不管过年过节还是晚上,24小时保持一种全副武装的战斗状态。现在急诊医生特别缺,我是始终保持在工作岗位上,尽量少休息。我曾经也犹豫过,这个职业这么苦,没有自己的生活,付出很多经常还得不到病人和家属的理解,值不值得这么坚持?但想想,我们这个职业是很伟大的,救死扶伤,把生命始终担在肩上。我们还有好多优秀的前辈在给我们引路,他们真的是把工作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把治病救人当成毕生追求,精益求精,经常教育我们要有工匠精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最后发现,能坚持的原因最终还是因为得到大家的认可。经常有时候,突然一个陌生人说:你当时把我们爸妈都抢救过来,我们永远记住你,特别感激你!我其实都不记得,但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医院有一个老患者,80多了,经常大清早4点多就起来给我蒸肉包子吃。他有特别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医院非找我看病不可,把我当亲人一样。抗疫期间,我不在北京,听说他病情加重也没能联系上他,回来以后才知道他去世了,我当时就很难过,突然发现,其实我也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了。我们的幸福感来源于外界周边,包括家里、同事、周围人对你的认可,你的价值在于给予别人多少帮助、温暖、利益。大家认可的英雄也好,科学家也好,能担得起伟大二字,是因为他给我们这个社会,给他人真的带来了好多大家想要的东西。所谓价值就是利他,可能到一定层次以后,利他才是一种真正的价值和幸福感。05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急诊科发生了哪些变化?急诊科永远在抗疫的一线,别的科都可以卡住,病人核酸筛查排除以后才进去,急诊科不行。绝大部分的发热门诊有排查功能,但没有抢救功能,病人危重又发烧,肯定先到急诊科抢救。根据上级要求,我们设定“三区两通道”,尽量做到各区分开,抢救时相对隔离封闭,减少有危险的病人和普通患者之间的交叉,减少医护和患者之间的交叉。医院是后来新建的,整体的物理环境相对来说合理,改建要容易得多,我们急诊科可以说是全北京感控条件最好的。06
见过太多生死与人情冷暖,您有什么特别的生命感悟吗?急诊科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我们有好多感人的故事,也有好多让大家心里很难过的东西。我们和患者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共同面对疾病。就像特鲁多医生墓志铭写的那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的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生命抢救过来,那么就给别人安慰,帮助和关怀。人生很短,我们应该怎么去追求我们的人生?至少我追求的不是长度,而是质量,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活好当下,珍惜每一天,让自己每一天尽量活得充实。我们做医护人员,每一天就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病人被抢救过来。当时在鄂州,我们救的都是危重患者,当成功拔出气管插管,转出危重症监护室的时候,我们整个团队就像过年一样,大家特别高兴,头一天下夜班的人都不休息了,要见证这个成功的时刻,大家就像过节一样。其实我们平时工作也是这样,当每一个病人能康复出院或者被抢救过来,大家真的是发自内心一种欣慰,一种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