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食品还能吃吗、冬季多病共存如何鉴别?
近日,国内多地相继通报在进口冷链食品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不少市民担忧,冷链食品还能不能吃?进入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流感、支气管炎、慢阻肺与新冠肺炎如何鉴别和诊断?……针对公众关心的相关疫情话题,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梁宗安,围绕“人物同防,多病共防”进行了解答。
物传人防不胜防,冷链食品还能吃吗?
梁宗安:从理论上来讲,物品只要被污染,它就有携带病毒的风险。冷链运输之所以能够成为携带病毒的温床,是因为病毒在极低温度下存活的时间久,运输环节多,消毒处理相对困难。
鉴于此,国务院也对冷链食品的管理有严格的文件,国家海关和交通运输部门也强化了海关检疫、冷链运输防控,包括从业人员防护工作、运输工具消毒、冷链运输物品全流程管理、部门协调联动工作等。相信按照上述对策执行后,与海外冷链运输商品相关的散发事件将会减少和被杜绝。
不过,应做到市场采购时戴口罩、手套,尽可能采购无外包装产品,每次采购量不宜过多,带回家后直接烹饪,煮熟后存放;避免手套、海产品污染厨房环境;注意食品袋和口罩、手套等的处理这些小环节,大家应该会更放心。
进入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流感、支气管炎、慢阻肺等伴随新冠肺炎一起进入人们的生活,如何鉴别和诊断?
梁宗安:流感、支气管炎、慢阻肺等均可能出现发热和呼吸道症状,也可能存在影像学方面的表现,容易与新冠肺炎混淆。其中,支气管炎、慢阻肺因为不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容易鉴别处理。较为困难的是流感,因为都是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需要认真鉴别。
处于低风险地区尤其要重视流行病学史。传染病需要有“传染源”,低风险区的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链早被切断,如果没有流行病学史,是不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的。高风险地区判断是否为新冠肺炎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是第一重要的,其中包括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尤其适合与流感的鉴别诊断。
境外输入风险不断增大,我省如何保障安全?
祝小平:近日,成都报告的1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是按照规范的隔离程序来到成都,充分表明我国对境外疫情输入所采取的各项措施是有力、有效的。同时,近段时间我国其他省、市出现了零星散发的本地疫情或聚集性疫情,也给我省新冠疫情防控敲了警钟。
为应对目前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仍在持续蔓延,境外输入风险不断增大的形势,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下一步我省将从物防、人防、环境、预警和研判五大方面着手,继续巩固和优化外防输入各项闭环式管理措施,确保从“国门”到“家门”全流程无缝衔接。(记者王静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