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冠病毒成为人类共同的敌人。在这场人类与病毒较量的战“疫”中,最令人揪心的是那些被病毒感染的新冠肺炎患儿。在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收治医院——医院,全院余名医护人员与病毒较量,全力救治被感染的新冠肺炎患儿。
如今,走进医院门诊大厅,扫码、测体温、预诊分检,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然而,在46岁的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陆小霞的脑海里,会不时闪现出之前的两个多月这里紧张忙碌的场景:1月30日,医院被确定为新冠医院,这也意味着,医院转来的新冠肺炎患儿。之后,先后有多名疑似和确诊的新冠肺炎儿童在这里得到救治。
“前所未有。”医院副院长段医院面对的挑战,“全院奋战抗疫,建立医护团队、后勤保障团队,在一周时间内改造了具有三区两通道的11个新冠肺炎病区,总床位张,包括新生儿新冠肺炎病区和新冠肺炎重症病区,之后还投入一个产科待排查病区。”段栩飞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在那段特殊日子里,医院既是新冠医院,同时还承担着非新冠肺炎儿科、妇产科的接诊任务。
“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坚决贯彻落实新冠肺炎患儿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对新冠肺炎和非新冠肺炎儿童及孕产妇全力救治,也是全院医护人员坚守的信念。”段栩飞说。
这“命”拼得值
“关键时刻,作为医生没有条件可讲。”春节前,50岁的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方玉蓉刚刚援疆归来。医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成立第一个隔离病区时,经验丰富的方玉蓉临危受命,在援医院上班。
她放弃休假,毫不犹豫接过重任,立即投入改造病区、组建团队和人员培训工作中,仅仅两天就将新病区运转起来,接收了第一批确诊的新冠肺炎患儿。尽管放弃了陪伴家人,连轴转十分辛苦,但方玉蓉觉得这“命”拼得值。
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两岁女童妞妞(化名),是2月6日医院首批出院的5名儿童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1月21日,医院确诊为甲流、肺炎的妞妞被家长送到医院就诊。结合妞妞的病情、肺部影像学检查和流行病学史,医院核酸检测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
妞妞不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还合并了流感病毒、支原体感染等其他病原感染。方玉蓉介绍,相对于成人病例,儿童免疫功能不成熟,属于呼吸系统感染易感人群,而且症状更加多样化。
针对妞妞的病情,方玉蓉既当医生又当“妈”,她和团队为妞妞制定了个性化诊疗方案,精准施救。幸运的是,经过17天的精心救治,妞妞病情逐渐好转,体温正常,双肺肺炎较之前病灶有吸收,出院前,连续3次咽拭子和1次肛拭子核酸检测均显示阴性,病毒被清除,临床治愈出院。
每次有患儿出院,“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既为这些孩子,也为他们的家人。”方玉蓉说。
“我们是一支临时组建的新团队,一半医生是‘90后’,虽然他们很年轻,但都非常敬业,有责任、有担当、有爱心。”作为内科综合病区的负责人,方玉蓉说,每一天,她都见证着一点一滴的感动。
为让患儿得到最好的护理,医院特派7名高年资护士组成了陪护专班。陪护专班的护士们工作经验丰富,大多数已为人父母。但为了患儿,她们暂时不能回家陪伴自己的孩子。医院实行14天轮岗制,以保证医护人员的充分休息和人员合理调配。因此她们还需在外隔离14天。这样算下来,这些“临时妈妈”有近一个月见不到自己的孩子和家人。
“当大家进入病房之后,想得更多的是患儿,没有任何一个医生和护士退缩。”方玉蓉说。
“天使”的守护天使
疫情期间,不少家庭发生聚集性感染后,医院或方舱,孩医院,成了隔离病房里的无陪患儿。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护理好他们。”二病区护士长李文清是个二孩妈妈,产假还有一个月未休完的她在疫情暴发时毅然回到工作岗位。
在李文清的手机里,存着2万多张照片和视频,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儿住院期间,每一组照片和视频的背后,都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翻着这些图片和视频,李文清会滔滔不绝地讲述其中的故事。因为这些患儿,她和每个孩子的家长都成了朋友。“孩子们在住院期间,我们会每天给家长发视频、发图片,告诉他们孩子的情况,甚至孩子今天多打了一个呵欠、多吃了一口饭、多说了一句话。”李文清回忆。
患儿中,最小的只有十几天,最大的十几岁,所以需求也不同。对“小毛毛”(武汉方言:婴儿),除了治疗,李文清和同事们还要定时喂奶、换尿布、洗澡……对大孩子,医护人员会督促他们上网课,抽时间陪他们聊天、画画和做游戏。
最初,许多小孩子看到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会感到害怕。为了消除小朋友的害怕心理,医生、护士在隔离服上画了卡通画,把自己变成了儿童病房里的动漫人物,让小朋友一起来涂色。这些“大白阿姨”“哆啦A梦阿姨”“奥特曼叔叔”给孩子们带来了爱与希望。
“孩子们同样用童真温暖着我们。”李文清还记得,有一个住院的小女孩,总在旁边一直看着她们。护士问她为什么不来一起玩,小女孩回答:“我喜欢护士姐姐,但我怕传染给你们。”那一刻,在场的医生、护士都忍不住泪崩。
对于不会说话的婴幼儿,所有临床表现的发现全部依赖医护人员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持续细心的照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