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牛病防治问二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曝光 http://pf.39.net/bdfyy/zjdy/161222/5131640.html

、牛流行性感冒是如何发生的?

牛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热性传染病,多发于早春和深秋季节。由于气候寒冷,多变,保温效果不好,不注意对牛只的保健护理,一旦冷风侵袭,部分牛易患感冒,而且很快在牛群中相互感染,造成暴发和流行。如果流感牛出现高热,咳嗽,流鼻涕,寒颤,发抖,呼吸加快等病症,须尽早隔离,抓紧治疗,用药愈早效果愈好。在肉牛感冒流行期间,要加大消毒力度,定期用能杀灭病菌和病毒的氯制剂、百毒杀等新型药物消毒。牛舍要注意保温,防止肉牛受贼风侵袭,禁止与发病牛接触;牛床勤铺勤换垫土,牛舍要保持卫生、干燥、不潮湿和通风好;注意让牛休息,保持安静勿惊扰。

、如何防治牛流行性感冒?

在流行的地区,对未发病的肉牛,可用中药贯众克,煎汤喂服,每日1次,连用3日或用贯众、荆芥、紫苏各45克,甘草30克,煎汤灌服,每日1剂,连用3日,进行预防。或用盐酸金刚胺1克/头,每日两次拌精饲料喂,连用5日。或用盐酸吗啉呱片1~2.5克/头,拌精饲料喂,每天2次,连用3日。这些方法对肉牛流感都有一定的预防效果。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置。在感冒流行季节前,有条件的地方,如能用当地牛流感分离株血清的毒株制成灭活油苗,给牛接种,以获得预防牛流感的免疫保护,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牛口蹄疫是如何发生的?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除了牛以外,羊、猪、鹿等偶蹄兽也易感。本病具有高度传染性,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比较强,很容易造成大的流行。病牛和带毒牛是引起口蹄疫的传染源,但是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有时羊和猪也起很大的传播作用。羊感染后症状和病变不像牛那样明显,容易被忽视,但它可成为病毒的保存者。猪感染后往往病毒毒力增强,排出病毒的数量也增多,因此在疾病流行中的作用更大。病牛的水疱皮、水疱液中病毒含量最高,口水、眼泪、奶、粪便和尿中也含有病毒。病毒排出后污染牧场、饲草、饲料、饮水、空气、交通工具、圈舍等,健康牛接触后可感染,病牛和健康直接接触可引起疾病播散。病毒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牛体内。大风可造成病毒的远距离跳跃式传播。

、牛口蹄疫有哪些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长的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食欲减退,流出较多的口水,咀嚼和吞咽困难,呆立无神。1-2天后,在唇和面颊的粘膜、舌面和舌的两侧、齿龈、硬腭、齿垫等处形成水疱,大小不等,最大的可达鸡蛋大。水疱内最初是无色或淡黄色的液体,后变混浊,呈灰白色。1-3天后,水疱破裂后形成浅表的糜烂,边缘不整齐,此时病牛体温可恢复正常。有些牛在鼻盘(鼻镜)上可能也出现水疱。检查病牛的蹄部,可见皮肤肿胀、疼痛和发热。在口腔水疱出现的同时或不久,蹄冠和蹄趾间的柔软皮肤上也出现水疱,大小不等,早期为澄清的液体,后变混浊,破溃后流出液体可以和污泥形成痂块。蹄冠部糜烂继发细菌感染的病牛,严重者可引起牛的蹄匣脱落。病牛的乳房皮肤上也可出现水疱。本病多为良性经过,病程一周左右,死亡率较低,不超过1%-3%。但犊牛常发生恶性口蹄疫,死亡率可达20%-50%,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变质性心肌炎。

、如何扑灭牛口蹄疫疫情?

该病是影响养牛业的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一旦发现疫情,要立即上报。确定诊断后,要划定疫点、疫区,并实行封锁。要严格封死疫点,坚决扑杀病牛和同群牛,并对尸体及其污染物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病牛污染的场所进行彻底消毒。要禁止疫区的牛、羊、猪等易感动物、有关畜产品和饲料外调,非疫区的家畜严禁进入疫区。对出入疫区的交通工具和人员必须全面消毒。在扑杀病牛后,观察3个月,确实无新病例发生时,可由政府宣布解除封锁。表明该次疫情已扑灭。

、平时如何预防口蹄疫?

主要是做好预防注射工作,每年要按国家制定的口蹄疫免疫计划进行预防注射,口蹄疫疫苗免疫期一般为半年,故每隔半年应进行一次口蹄疫免疫注射。其次,要坚持自繁自养,必须从外地购入优良品种时,一定要请动物检疫部门帮助做好检疫工作,坚决不能从疫区购入病牛,因牛的带毒时间较长,一旦引入该病,则遗害无穷。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简称牛粘膜病或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热性传染病。患病动物与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毒,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流行特点是新疫区急性病例多,任何年龄的牛均可感染发病,死亡率高;老疫区急性病例少,死亡率低。本病常年发生,通常多发于冬末和春季。潜伏期7-14天,多数是隐性感染,症状不明显。新生犊牛多表现为急性症状。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有何临床表现?

急性型,发病突然,高热达40.5-42℃,2-3天内口腔各部位均出现散在的糜烂或溃疡,粪便呈水样、恶臭,含有大量的粘液和纤维素性伪膜,带有气泡和血液。不及时治疗5-7天死亡。慢性型,多数由急性型转来,病牛呈间歇性腹泻,进行性消瘦,慢性臌胀,蹄部变形,口腔和皮肤的慢性溃疡,贫血、白细胞减少,多数病牛于2-6个月内死亡。

、如何防治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

治疗,无特效治疗方法,仅能用消化道收敛药及胃肠外输入电解质溶液的支持疗法。

预防,主要是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一是对牛群进行定期检疫,淘汰阳性牛,对其污染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二是进行免疫接种,疫苗有弱毒苗和灭活苗,母牛在配种前注射,免疫期为一年,可有效预防本病。

、牛流行热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病牛高热和呼吸促迫、流泪、流口水、流鼻汁以及四肢关节疼痛所致发的跛行。本病发病率高,短期内可使大批牛发病,但死亡率低,病死率不超过1%,多数为良性经过。病牛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在一定地区造成较大的流行。发病和气候有关,一般在炎热、潮湿、多雨水的夏秋季节多发。

、牛流行热有何临床表现?

潜伏期3-7天左右,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39.5-42.5℃。一般高热持续2-3天后降到正常。病牛眼睑水肿,眼结膜充血,怕光流泪。呼吸和心跳加快。食欲废绝,反刍停止,鼻分泌物增多,最初是稀薄浆液性的,以后变成粘液性。口腔发炎,口水多,呈泡沫状挂在口角。有些病牛四肢关节肿大、疼痛,躯干僵硬,站立和行走困难,最后卧地不起。有的便秘,有的腹泻,发热期间排尿减少,病牛产奶减少或停止,孕牛可发生流产或生出死胎。

、如何防治牛流行热?

治疗,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病初可试用退热药、强心药和输液疗法,也可用一些抗生素或磺胺类药来控制继发感染。

预防,一旦发现病牛,早隔离、早治疗,消灭吸血昆虫,对保护其他健康牛效果好。应用疫苗进行免疫注射,安全有效,在发病区可用于定期预防注射,也可用于疫区或受威胁区的紧急免疫注射。

、如何防治牛伪狂犬病?

该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家畜及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自然感染发生于牛、羊、犬、猫、猪、鼠及野生动物。病牛、带毒牛以及带毒鼠类为重要传染源。可经伤口、消化道、配种等途径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母体-胎儿途径垂直传染。病牛的死亡率几乎可达%。潜伏期3-6天,少数可达10天,发病后常于48小时内死亡。症状特殊而明显,主要表现为某部皮肤的强烈瘙痒。身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在初期一般症状后不久,即出现奇痒,无休止地舐舔患部,使皮肤变红、擦伤。严重的病牛,用力制止亦无效果。体温40℃以上。当病毒侵入延髓时,表现为咽麻痹,流涎,用力呼吸,心跳不规则,磨牙,吼叫,痉挛死亡。一直到死前仍有知觉,有的病牛发病后数小时即死亡,不表现痒觉。治疗,本病无药物治疗方法,紧急情况下,用高免血清治疗,可降低死亡率。灭鼠是避免或减少本病发生的重要一环。一般认为猪为重要的带毒者,要严格将牛和猪分开饲养。牛发病后要及时隔离,并消毒被污染的环境。给健康牛注射疫苗,可增强牛对该病的抵抗力。

、牛恶性卡他热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牛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持续发热,口腔粘膜发炎和眼的损害,多伴有严重的神经症状,病死率很高,能达到60%-90%。易感动物主要是黄牛和水牛,其中1-4岁的牛较易感,老牛发病的少见。本病为非接触性传染,呈散发。传播方式还不太清楚,但发病牛多与绵羊有接触史。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冬季和早春。

、牛恶性卡他热有何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20周或更长,牛患病初期,体温突然升到41-42℃,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精神沉郁,站立困难。结膜潮红、肿胀、流泪,角膜混浊、溃疡。鼻粘膜充血,分泌物混有纤维素膜,并散发恶臭。呼吸困难,咳嗽。口腔粘膜有坏死,流出发臭的口水。先便秘后腹泻,粪便呈水样,混有假膜、组织碎片和血液。体表淋巴结肿大,肌肉发抖,后期常驻有脑炎症状,表现为兴奋不安或麻痹。病牛在临床上,有的以眼睛病变和头部粘膜发炎为主,有的则以胃肠炎症状为主。最急性牛在1-3天内死亡。

、如何防治牛恶性卡他热?

防治,无特效治疗方法,也无免疫预防的疫苗,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和牛舍卫生,平时注意搞好消毒。在流行地区应避免牛与绵羊接触。对患畜实施对症治疗。如头部冷敷;用0.1%高锰酸钾冲洗病牛的眼睛和鼻腔;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强心补液等。

、犊牛轮状病毒腹泻是如何发生的?有何临床表现?

该病是非细菌性腹泻的一种重要疾病。病牛和隐性感染牛是传染源。此外,其他有病动物也可能传染给牛。病原主要是经口感染。多在早春、晚秋、冬季、气候骤变和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发生。本病多发于一周龄以内的犊牛,潜伏期1-4天。病犊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精神委顿,厌食和拒食。很快腹泻,粪便呈黄白色水样,有时混有粘液甚至血液。腹泻时间越长,脱水越严重。若病犊的体温突然降到正常以上,常是死亡的先兆。病死率可达50%以上,病程1-8天。天气寒冷能使许多病犊继发肺炎而加速死亡。

、如何预防牛轮状病毒腹泻?

预防,犊牛轮状病毒腹泻,首先是加强孕牛的饲养管理,增强母牛和犊牛的抵抗力。其次,应使犊牛尽早吃上初乳,接受母源抗体有利于减少发病。再次,一旦发现本病,继续吃母乳是有害的,应停乳,给病犊饮用或灌服葡萄糖盐水,效果不错。应用疫苗给孕牛免疫注射,有较好的效果。

、如何防治牛细小病毒感染?

该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牛和带毒牛是传染源。病毒经粪便排出,污染环境,经口播散。病毒也能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造成胎儿畸形,死亡和流产。怀孕母牛感染后,主要病变在胚胎和胎儿。胚胎可死亡或被吸收,死亡的胚胎随后发生组织软化,胎儿表现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木乃伊化)等病变。用病毒经口服或静脉注射感染新生犊牛,24-48小时即可引起腹泻,呈水样,含有粘液。剖检病死犊,尸体消瘦,脱水明显,肛门周围有稀粪。病变主要是回肠和空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或溃疡,口腔、食道、真胃、盲肠、结肠和直肠也可见水肿、出血、糜烂性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有的出现坏死灶。

预防,主要是隔离病牛、搞好牛舍和环境卫生,平时注意消毒,防止感染。治疗主要是采取对症疗法,补液,给予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本病目前还无疫苗用于预防注射。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如何的?

该病又称牛病毒性鼻气管炎,也称为红鼻病,是牛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的上呼吸道疾病。病原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又称牛疱疹病毒I型。病牛和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空气由呼吸道传播。种公牛精液带毒,可通过交配感染母牛。该病主要感染肉牛,尤其是20-60日龄的肉用犊牛最易感。病死率也高。多发于寒冷季节,牛群的饲养密度过大易于发病。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有何临床表现?如何防治?

潜伏期约为4-6天。主要表现为脑膜脑炎型、呼吸道型、生殖道型。(1)脑膜脑炎型,主要见于6月龄内的犊牛,体温升高达40℃以上。病犊沉郁,随后兴奋,步态不稳,可发生惊厥、倒地,磨牙,角弓反张,四肢划动。病程2-7天,多数死亡。(2)呼吸道型,寒冷月份多见,主要侵害呼吸道。高热达39.5-42℃,高度沉郁,食欲废绝,鼻粘膜高度充血,有溃疡,鼻窦及鼻盘发炎、红肿,鼻孔外有粘性鼻液,病牛呼吸困难,眼结膜发炎,流泪。乳牛产奶减少或停止。病程多数在10天以上,严重的可导致死亡。牛群发病率可达75%以上,但病死率在10%以下。(3)生殖道型,由交配引起,母牛的潜伏期为1-3天,除了发热、沉郁、食欲减少等一般症状外,主要见阴道发炎,阴道底面和外阴见粘稠无臭的粘液。阴门粘膜上有白色小病灶,逐渐发展成脓疱,脓疱破裂坏死,形成坏死膜,膜下是发红的表皮。一般经10-14天痊愈。公牛的潜伏期为2-3天,轻的仅生殖道粘膜充血,1-2天就恢复;严重的包皮和阴茎上出现脓疱,包皮肿胀和水肿,经10-14天痊愈。治疗,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防制继发感染。预防,发现病牛立即隔离,未被感的紧急预防接种。

、牛炭疽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常呈败血性。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和其他带菌动物,属人兽共患病。细菌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芽孢,在土壤、牧场中的芽孢可存活50年以上。因此,被病原污染的土壤、牧场可成为永久性疫源地。夏季雨水多时,将病尸遗骸冲出,引起本病在一定范围内散发或流行。牛炭疽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吸血昆虫叮咬也可播散,动物产品如羊毛、皮张上的炭疽芽孢漂浮在空气中,也可引起吸入性感染。

、牛炭疽病有何临床表现?

潜伏期1-5天。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1)最急性型,病牛突然昏迷、倒地,呼吸困难,粘膜青紫色,天然孔出血。病程为数分钟至几小时。(2)急性型,体温达42℃,少食,呼吸加快,反刍停止,产奶减少,孕牛可流产。病情严重时,病牛惊恐、哞叫,后变得沉郁,呼吸困难,肌肉震颤,步态不稳,粘膜青紫。初便秘,后可腹泻、便血,有血尿。天然孔出血,抽搐痉挛。病程一般1-2天。(3)亚急性型,在皮肤、直肠或口腔粘膜出现局部的炎性水肿,初期硬,有热痛,后变冷而无痛。病程为数天至1周以上。

、如何预防牛炭疽病?

经常发生炭疽的地区,应进行预防注射。未发生过本病的地区在引进牛时要严格检疫,不要买进病牛。病牛尸体要焚烧、深埋,严禁食用;对病牛污染环境可用20%漂白粉彻底消毒。疫区应封锁,疫情完全消灭后14天才能解除。

、牛恶性水肿是如何发生的?有何临床表现?

该病是由梭菌属病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创伤性传染病。病原主要是腐败梭菌,该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动物消化道都有存在,可在体外形成芽孢。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牛都可发病,常发生于分娩、去势、外伤之后,呈散发性流行。潜伏期1-5天,在创伤周围发生水肿,初坚实热痛,后变柔软且无热痛,按压有捻发音。切开患部有红棕色液体流出,混有气泡,有腐臭味。严重者全身发热,呼吸困难,脉搏细而快,可视粘膜充血、发绀,有时腹泻。由分娩受伤感染者,阴户水肿,阴道出血,流出带有臭味的褐色液体;肿胀迅速波及会阴、乳房、下腹乃至股部,此时患牛运动障碍,垂头拱背,呻吟,通常经2-3天死亡。

、如何防治牛恶性水肿?

防治,主要是平时注意防止外伤,一旦发生外伤要及时清创与消毒;发生本病时,应隔离治疗,早期对患部进行冷敷,后期可手术切开,消除腐败组织和渗出液,用1%-2%高锰酸钾水或3%双氧水充分冲洗,然后撒上磺胺粉,必要时用浸有双氧水的纱布引流,并于病健交界处皮下注入3%双氧水,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污染的圈舍和场地随时用10%漂白粉或3%火碱溶液消毒,烧毁粪便和垫草,治疗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牛气肿疽是如何发生的?有何临床表现?

该病俗称“黑腿病”,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牛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肌肉丰满的部位(尤其是股部)发生黑色的气性肿胀,按压有稔发音为特征。该病在自然情况下主要侵害黄牛,尤其是2岁以内的小牛更多发。病牛是主要传染源。健康牛主要是采食了含有大量气肿疽梭菌芽胞的土壤、草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皮肤创伤和吸血昆虫叮咬也能传播。潜伏期3-5天。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1-42℃。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出现跛行,不久在臀、肩等肌肉丰满的部位发生气性炎性水肿,并迅速向四周扩散;初有热痛,后变冷且无知觉,皮肤干燥、紧张、紫黑色,叩之如鼓,压之有捻发音;肿胀部破溃或切开后,流出污红色带泡沫的酸臭液体。呼吸困难,脉搏细速。随着病情加重,全身症状恶化,如不及时治疗,最后卧地不起死亡。病程多为1--2天。

、如何治疗牛气肿疽?

该病发病急、病程短,必须及早治疗,并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才能见效。常用方法有如下几种:(1)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万单位,每日2-4次。(2)早期在水肿部位的周围,分点注射3%双氧水或者0.25%普鲁卡因青霉素。也可以用1-2%的高锰酸钾溶液适量注射。(3)静脉注射四环素2-3克,溶进5%葡萄糖液0-l毫升,分2次注射,每日2次。(4)10%磺胺噻唑钠-毫升,静脉注射。(5)10%磺胺二甲基嘧啶钠注射液-毫升,静脉注射,每日一次。(6)病程中、后期,把水肿部切开,剔除坏死组织,用2%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充分冲洗,或者用上述药物在除去的水肿部位周围分点注射。(7)如配合静脉注射抗气肿疽血清,效果更好。抗气肿疽血清的用量是一次注射-毫升。(8)可根据全身状况,对症治疗,如解毒、强心、补液等。

、如何预防牛气肿疽?

预防,(1)在近3年内发生过牛气肿疽的地区,每年春、秋季节都要接种气肿疽明矾菌苗或者接种气肿疽甲醛苗,无论大、小牛一律皮下注射5毫升,小牛长到6个月时再加强免疫一次,仍皮下注射5毫升。(2)一旦发生本病,要对牛群逐头进行检查,对病牛或者可疑牛都要就地隔离治疗。而对其他牛则要及时接种气肿疽明矾菌苗或者气肿疽甲醛苗。(3)对发病区的正常牛用抗气肿疽血清或者抗菌素进行预防治疗。(4)病死的牛不准食用,要同被污染的粪、尿、垫草、垫土等一起烧毁或者深埋。(5)病牛舍及场地要用20%的漂白粉溶液或者3%的福尔马林溶液消毒。

、如何防治牛破伤风?

该病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畜和带菌畜是传染源,通过粪便和伤口向外排菌,细菌在土壤中可形成芽孢。牛在手术、穿鼻环、打耳号、断角、去势、分娩,以及在顶架发生外伤时,可引起感染。多呈散发,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潜伏期一般为1-2周,最短为1天,长的可达数月。病牛兴奋不安,头向前伸,鼻孔外翻,双耳竖起,两眼圆睁,眼瞬膜外露,牙关紧闭,尾根上举。瘤胃臌气,呼吸困难,脉搏细弱,心脏节律不齐。对外界的声响、人和动物变得敏感。在行走时迈步僵硬,转弯困难,跌倒后不易站起。防治,在经常发生牛破伤风的地区,可给牛每年定期注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平时要注意防止牛的外伤,做手术和进行打耳号等操作时,要搞好消毒。一旦发病,早期可用破伤风抗毒素万单位,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如能发现伤口,应清创、扩创,并用3%双氧水彻底消毒,配合青霉素、链霉素进行创口周围注射。同时要加强护理,对症治疗。

、如何防治牛坏死杆菌病?

该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牛和其他病畜、带菌畜为传染源,但很少能造成直接接触感染。主要传播方式为病菌从发病部位进入周围环境,广泛分布在牧场、饲养场的土壤、沼泽中,经损伤的皮肤和粘膜引起其他牛发生感染。当牧场低洼,圈舍潮湿,饲料中钙磷缺乏,维生素不足时,有利于本病的发生。潜伏期一般为1-3天。成年牛病初喜欢趴卧,病肢不敢负重,检查蹄部、敲击蹄壳或按压病部出现疼痛;清理蹄底,可发现有小孔或创洞,内有腐烂的组织和臭水;病程长可见蹄壳变形或蹄匣脱落。犊牛病初发热,厌食,流口水和鼻液,口腔粘膜红肿。在齿龈、舌、上颚、颊、咽部等部位,有一层伪膜覆盖,灰褐色或灰白色,粗糙不洁,强行撕去,露出溃疡面,有出血,形状也不规则。可见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有时可见肺炎、脐炎、腹膜炎以及皮肤、乳房、会阴等处皮肤坏死。病程约3-4天,也可能延长,严重的可死亡。

预防,主要是加强管理,定期护蹄,防止蹄部感染。治疗,除去坏死组织,涂上磺胺软膏等抗菌药。对症处置。

、牛巴氏杆菌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杆菌引起的。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传染源,其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病菌,可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健康牛经消化道、呼吸道、破损的皮肤被感染,吸血昆虫叮咬也可传播该病。健康牛上呼吸道也有巴氏杆菌,当突然受寒冷袭击,或其他因素导致抵抗力降低时,也能发生自体感染。

、牛巴氏杆菌病有何临床表现?如何防治?

潜伏期2-5天,根据病状分为败血型、浮肿型、肺炎型。败血型,高热(41-41℃),腹痛、下痢、粪便恶臭带血,有时鼻孔和尿中带血。多在12-24小时死亡。浮种型,头颈和胸前发生水肿,外形显著失常。重者肛门、生殖器官及腿部也有水肿,甚至蔓延到身体其他部位。水肿处,开始时热、痛、硬,后变凉、疼痛减轻,指压有压痕。同时,口腔粘膜红肿、舌肿大,吞咽和呼吸困难,最后因窒息而死亡,病程12-36小时。肺炎型,主要呈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便秘,有时下痢,并混有血液,病程长的一般3天或1周左右。治疗,可用高免血清治疗,效果良好。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族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均有一定的疗效。如将抗生素和高免血清联用,则疗效更佳。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拥挤和受寒,注意日粮的全价营养,消除发病诱因,圈舍、围栏要定期消毒。流行地区,每年要进行预防注射。

、如何防治牛沙门氏菌病?

该病又称牛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多种动物都发生的一种传染病。病畜和带菌畜是主要传染源,从粪、尿、乳、流产胎儿、胎衣、羊水排出细菌,污染环境。经消化道、交配、子宫内感染,犊牛在出生后30-40天最易感,而成年牛容易在夏季放牧时发病。潜伏期1-3周。犊牛发病,体温升高40-41℃,食欲不振,经2-3天出现胃肠炎症状,拉出黄色或灰黄色的稀便,恶臭,带有纤维素,有时混有伪膜,有的可见咳嗽和呼吸困难。一般在出现症状后5-7天内死亡。出生时已经感染的犊牛,常在生后48小时内拒吃奶,喜卧,迅速衰竭,常在4-5天死亡。成年牛发病,多为散发,发热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产奶量减少。严重的出现昏迷,食欲废绝,呼吸困难,迅速衰竭。多数牛病后12-24小时,在粪便中出现血块,很快下痢,恶臭,也可见纤维素和伪膜。孕牛可发生流产。病牛常3-5天内死亡。治疗,应用氯霉素、土霉素、痢特灵(呋喃唑酮)、磺胺类药有效。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卫生状况,饲料、饮水要清洁,必要时可用抗生素添加剂。在发病牛群,可给犊牛注射副伤寒疫苗。

、什么是牛结核病,如何流行的?

该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结核分枝杆菌共有三种类型,即人型、牛型和禽型。牛结核病主要由牛型结核杆菌引起,也可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牛型结核杆菌尚可感染猪和人,也能使其他家畜致病。禽型结核杆菌也可感染牛、猪和人。所以本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病畜是牛结核病的传染源。有肺结核的病牛,特别是形成肺空洞又与支气管相连的“开放性”病牛,可通过呼吸道排菌;发生肠结核的,经粪便排出病菌;乳房结核的,病菌主要存在于奶中。病原菌污染饲料、饲草、饮水、牛奶、周围环境,健康牛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交配造成传播。成年牛主要发生肺结核,犊牛发病则以肠结核为主。饲养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管理不当的牛群,易发本病。

、牛结核病有何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约为16-45天,有的可达数月以上。病牛易疲劳,逐渐消瘦、贫血,常出现短而干的咳嗽,以早晨多发,吸入冷空气也容易发生。病牛的体表淋巴结可见肿大,当机体消瘦后更明显,常见于颌下、腮腺、颈部、肩前、股前淋巴结等。在牛胸腔有纵隔淋巴结,这个淋巴结肿大,可压迫食管,影响牛的嗳气,所以可导致牛慢性瘤胃臌胀。犊牛肠结核表现为食欲不好,消化不良,腹泻,消瘦,生长发育差。乳房结核,见乳房淋巴结肿大,无热、无痛,泌乳减少,乳汁稀薄如水样。此外,生殖器官也可发生结核,引起母牛发情紊乱和流产,引起公牛附睾肿大,阴茎出现结节和糜烂。若出现脑和脑膜结核,病牛则出现神经症状。

、如何预防牛结核病?

牛结核病对人的危害很大,所以应当采取严格的措施来预防。一是引种时要做检疫工作,不要引进病牛。二是对有病牛场每年都应用结核菌素进行检疫,坚决淘汰阳性牛和病牛。三做好消毒工作,用10%漂白粉溶液、5%来苏尔溶液或20%石灰水进行经常性进行消毒。

、如何防治牛副结核病?

该病又称牛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牛和隐性感染牛是传染源,其粪便中可排出大量病菌,从尿和奶中也能排菌,污染草料、饮水。健康牛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通过子宫也可造成胎儿发病。奶牛对该病最易感,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潜伏期6个月到1年,甚至更长。一般犊牛感染后,到2-5岁时才出现症状。早期的明显症状是间断性腹泻,以后可以变成持续性腹泻。粪便稀薄,带有气泡和血凝块。随着疾病的进展,食欲和精神变差,喜欢躺卧,产奶减少并逐渐停止。皮肤干燥,被毛粗乱。下颌和垂皮水肿。一般经3-4个月,病牛死于极度衰竭。病牛群的死亡率可达10%。

治疗,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和方法,用止泻等对症疗法效果不明显。预防,首先是不要从有病地区买进牛和羊。对发病牛群应开展检疫,用副结核菌素进行皮内注射,检出率可达94%,对检出的有明显临床症状的病牛,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病牛污染场所,要用生石灰、来苏尔、等进行彻底消毒。现在该病已研制出弱毒菌苗,效果良好,免疫期可达48个月。

、牛布氏杆菌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家畜以牛、羊、猪最易感。牛发生本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和关节,母牛表现为流产,公牛表现为睾丸炎。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病原菌可随同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子宫渗出物、精液、乳汁、脓汁排出体外,污染饲草、饲料、饮水和周围环境,健康牛主要经消化道、交配、损伤和未损伤的皮肤引起感染,吸血昆虫也能传播该病。

、牛布氏杆菌病有何临床表现?如何预防?

潜伏期14-天。孕牛的主要症状是流产,常在第一胎,怀孕6-8个月时发生。流产前数天,可见阴唇、乳房肿大,乳汁呈初乳的性状。流产时,胎水多清朗,有时混有絮片。流产后,胎衣有的能排出,更多的是发生胎衣滞留,有恶臭,恶露在1-2周后消失。胎衣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可引起子宫内膜炎,造成长期不孕。如果牛群不更新,流产过1-2胎的牛可获得对本病的抵抗力,可以正产,疫情趋于稳定,但这种牛群也不是健康牛群。公牛的主要症状是阴茎红肿,有睾丸炎和附睾炎,可见附睾和睾丸肿胀、疼痛。公牛和母牛都可发生关节炎。预防,一是在引进牛时,一定要搞好检疫,不要引进病牛。二是在有本病发生的地区,可对牛群用布病疫苗进行免疫。三是对病牛群坚持进行检疫,每年至少一次,淘汰病牛。因布氏杆菌是胞内菌,即生活在细胞内,化学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牛放线菌病是如何发生的?有何临床表现?

该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家畜中以牛和猪较常发病。该病原正常时可以存在牛的口腔和小肠内,也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当皮肤或粘膜损伤时,如给牛喂大麦穗、麦秸等时,刺伤牛的口腔粘膜,病菌可乘机进入引起感染。外伤时或注射消毒不好时,也能造成感染,引起特殊性肉芽肿的形成。当伴发化脓菌感染时,组织迅速崩解化脓,形成脓肿或破溃。本病多发于2-5岁的牛。特别在换牙的时候容易发生。通常呈散发性。病牛的上颌骨、下颌骨肿胀,但以下颌骨多见,界限比较清楚。一般病变进展很慢,要经过半年到1年多,才形成一个隆起的、坚实硬块。但有的时候肿胀发展迅速,很快波及整个头骨。肿胀的局部初期疼痛,敏感,发热,后期没有痛感。由于颌骨变形,牙齿异位,牙齿脱落,不能咬合,病牛很快消瘦。打开口腔,可见舌粘膜和口腔粘膜破溃,有时化脓。皮肤破溃,化脓,可见大量脓汁排出,排脓的瘘管长期不愈。

、如何防治牛放线菌病?

预防,一是搞好圈舍卫生,保持食槽、栏杆、围墙光滑,防止损伤皮肤。二是喂干草、谷糠等粗纤维时,最好先用水泡软,以免扎伤口腔粘膜。三是手术或注射时,要搞好消毒。由于目前尚无预防本病的疫苗,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尢为重要,晚期治疗效果差。

治疗,常用药物:青霉素(万单位)和链霉素(万单位)合用,在肿胀部位周围分多点注射,每天一次,连续数天。红霉素每千克体重3-5毫克,一次静脉或肌肉注射。异烟肼(雷米封)1-3克,配合链霉素使用,每天分三次口服。还可配合静脉注射碘化钾(每千克体重克)。注意,要紧持长期用药。

、如何防治犊牛梭菌性肠炎?

该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犊牛和小牛最易感。病牛和带菌牛是传染源,从粪便排出的病菌污染饲料、饲草、饮水等,主要经消化道,也可通过破伤的皮肤引起健康牛感染。本病潜伏期极短,最急性型的,体况很好,没有任何病象突然死亡。有的病犊神经症状比较明显,表现为定向障碍,跳跃、转圈、高叫、口流泡沫,很快死亡;也有的表现为沉郁,食欲减退,跟不上群,粘膜青紫,腹泻、腹痛,粪便中带血,倒地死亡。预防,在本病流行的地区,可对犊牛用产气荚膜梭菌的类毒素进行免疫。一般注射后,间隔2-4周再注射一次。在犊牛饲料中添加金霉素或土霉素,剂量为每千克饲料中添加2毫克,有效好的预防效果。治疗,犊牛一旦发病,应及时抢救,在病初迅速对症治疗,特别是静脉注射高免血清20-50毫升,有较好疗效。在症状明显后,治疗往往无效。

、牛钱癣是如何发生的?有何临床表现?

该病是由某些真菌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病牛是传染源,主要通过病牛和健康牛的直接接触而传染。也能经饲槽、牛栏、刷拭用具、饲养人员等间接传播。任何品种、性别、年龄的牛都可感染,犊牛尤其易感。气温高、湿度大,饲养密度大,舍饲牛最容易发病,秋冬季严重。病变主要出现在头部(如眼睑、口周围、面部),有时也见于颈部和躯体上。开始出现些小结节,结节上附着皮屑,逐渐扩大呈圆形的斑,突起,灰白色,有痂皮,痂皮上有少量断毛。癣痂小的像铜钱大,大的像核桃或更大。这种痂皮在1-2个月后自然脱落,留下秃斑,以后可以再长出新毛,有的癣斑也可互相融合成大片状。病牛表现剧痒,有触痛,常常磨擦,有时引起皮下出血,减食,消瘦。

、如何防治牛钱癣?

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状况,适当降低舍饲密度。发现病牛,立即隔离,其他牛进行检疫。环境要彻底消毒,圈舍可用2%热氢氧化钠、0.5%过氧乙酸、3%来苏尔等喷洒或熏蒸。治疗,局部剪毛,用温水或肥皂水洗净病变处,除去痂块,用抗真菌药物或软膏治疗。如,硫酸铜25克、凡士林油75克,混合制成软膏,每5天涂擦一次,两次即有效。此外,还可用10%萘软膏、萘酚软膏,焦油软膏,或10%碘酊,外用,治疗效果也不错,一般2-3周可治愈。

、牛附红细胞体病是如何发生的?有何临床表现?

该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附红细胞体是一种多形态的致病微生物,属于立克次氏体,呈环形、球形、卵圆形等形态,附着在红细胞上或存在于血浆中。病牛和带菌牛是传染源,其主要传播途径是吸血昆虫叮咬,血源性传播以及经胎盘传染给胎儿。当附红细胞体侵入机体后,迅速繁殖,进入外周血液,破坏红细胞。各种年龄的牛都可感染,发病集中在夏秋季节。病初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异食、口渴,粘膜呈黄白色。随着疾病的发展,体温升高,达40-42℃,精神不好,呼吸、心跳加快,食欲降低,反刍减少。流涎,流泪,多汗,四肢乏力,行走不稳,严重的卧地不起。产奶减少,发生便秘或出现腹泻,尿血,孕牛可发生流产。后期,粘膜极度苍白,黄疸也明显,肌肉震颤,有的突然退烧后死亡。在血涂片中发现附红细胞体即可确诊。

、如何防治牛附红细胞体病?

预防,在夏秋季节,消灭吸血昆虫,切断传播途径,有利于控制本病。在本病流行地区,于5月份发病前用贝尼尔或黄色素进行两次预防性注射,间隔10-15天,可防止本病的发生。

治疗,发病后病牛要隔离,精心饲养和护理。可选用贝尼尔、黄色素、四环素或土霉素进行治疗。贝尼尔,每千克体重3-7毫克,用生理盐水配成5%的溶液,在深部肌肉分多点注射,每天一次,连用两天;黄色素,每千克体重3-4毫克,用生理盐水配成0.5%-1%的溶液,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间隔1-2天,可再注射1次;四环素或土霉素-万国际单位,1次静脉注射,每天两次,连用2-3天。此外,静脉注射葡萄糖、维生素C等有利于病牛恢复。

、牛肺线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几种网尾线虫寄生在牛的支气管、气管内引起的疾病。病原主要是丝状网尾线虫和胎生网尾线虫。雌虫排卵,随支气管、气管分泌物到达咽或口腔,经吞咽进入胃肠内,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可发育为有感染性的幼虫。在湿润的环境中,如清晨有露水时,这种幼虫喜欢在草上爬,当牛吃进感染性幼虫后,幼虫边发育边侵入肠壁的血管、淋巴管,随着血液循环到肺部,从血管钻进肺泡,从肺泡逐渐游向支气管、气管,在那里成熟、产卵。虫卵在外界的发育条件是温暖潮湿,因此春夏是本病的主要感染季节。

、牛肺线虫病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诊断要点如下:一、在流行地区的流行季节,注意本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咳嗽,但一般体温不高,在夜间休息时或清晨,能听到牛群的咳嗽声,以及拉风匣似的呼吸声,在驱赶牛时咳嗽加剧。病牛鼻孔常流出粘性鼻液,并常打嚏喷。被毛粗乱,逐渐消瘦,贫血,头、胸下、四肢可有水肿,呼吸加快,呼吸困难。犊牛症状严重,严寒的冬季可发生大批死亡。成年牛如感染较轻,症状不明显,呈慢性经过。二、用粪便或鼻液做虫卵检查,如发现虫卵或幼虫,即可确诊。剖检病死牛时,若支气管、气管粘膜肿胀、充血,并有小出血点,内有较多粘液,混有血丝,粘液团中有较多虫体、卵或幼虫,也可确诊。

、怎样防治牛肺线虫病?

预防,一是要到干燥清洁的草场放牧,要注意牛饮水的卫生。二是要经常清扫牛舍,对粪尿污物要发酵,杀死虫卵。三是要每年春秋两季,或牛由放牧转为舍饲时,集中进行驱虫。但驱虫后的粪便要严加管理,一定要发酵杀死虫卵。

治疗,应用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5-10毫克,配成悬液,一次灌服。四咪唑,可气雾给药,在密闭的牛舍内进行,喷雾后应使牛在舍内呆20分钟。1%伊维菌素注射剂,每千克体重0.02毫升,一次皮下注射。氰乙酰肼,每千克体重17.5毫克,口服,总量不要超过5克。发病初期只需一次给药,严重病例可连续给药2-3次。

、牛绦虫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由寄生在牛小肠中的几种绦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有扩展莫尼茨绦虫、贝莫尼茨绦虫、曲子宫绦虫等。这些绦虫的形态和发育过程都差不多。如扩展莫尼茨绦虫是长袋状、分节的,颜色乳白,长可达10米。其孕卵节片脱落后,随牛的粪便排出体外。这种节片被一种叫土壤螨的昆虫吞食,虫卵发育成感染性幼虫。在牧场地,这类土螨很多,它们在早晚有露不和阴天时,喜欢爬到草叶上,牛吃草时就被虫卵感染。感染性虫卵在牛的小肠,经约40天左右即发育为成虫。犊牛易感性高,病情也较重。大量绦虫寄生时,可引起小肠发生狭窄、阻塞或破裂。绦虫一昼夜可长8厘米,要夺取很多营养,加上分泌的毒素作用,可影响牛的消化和代谢,妨碍犊牛的生长。

、如何诊断牛绦虫病?

主要是注意生前症状和虫卵检查。感染程度较轻的,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消化不良。感染程度较重的,食欲不佳,精神不振,喜欢饮水,腹泻或便秘,多为腹泻,腹痛,便中可见到虫体的节片。病牛发生慢性臌气,贫血,粘膜苍白,消瘦。严重的,呈全身衰竭,卧地不起,经常作咀嚼动物,口周围有许多泡沫,此时对外界几乎失去反应,有的发生死亡。但是,这些症状无特异性。确认主要依据是虫卵检查。生前牛的粪便中发现虫卵或孕卵节片,即可确诊。死后剖检,见病尸消瘦,贫血,胸腹腔有较多积液,肠粘膜炎症变化,可见到绦虫虫体。

、怎样防治牛绦虫病?

预防,可在放牧后一个月左右对牛群进行一次驱虫。驱虫2-3周后驱一次,有利于驱杀感染的幼虫。如有条件,可对土壤螨多的牧场,结合草库伦建设和轮牧进行有计划的休牧,两年后螨的数量可明显减少。治疗,应用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千克体重40-60毫克,一次灌服;丙硫苯咪唑,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制成悬液,一次灌服。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60-70毫克,制成悬液,一次灌报。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0毫克,一次灌服。1%硫酸铜液,犊牛每千克体重2-3毫升,一次灌服。

、牛囊尾蚴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又称牛囊虫病,是人牛带绦虫的幼虫(叫做牛囊尾蚴)寄生在牛的肌肉组织中所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病人空肠中的牛带绦虫长达5-10米,最长的有25米,带状,乳白色。它的卵随人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草场和饮水。在有些牧区,卫生条件差,人随地大小便极常见。牛在采食或饮水时,经口将虫卵吃进体内。在牛的消化道内,虫卵的膜被破坏,卵中的“六钩蚴”被释放出来。钻进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到达牛全身的肌肉组织,主要部位是舌肌、咬肌、心肌、三头肌、颈肌、臀部肌肉,有时在肺、肝、脑、脂肪组织内也可出现。经10-12周,发育为牛囊虫。人吃了含牛囊虫的不熟牛肉后,牛囊虫在人小肠内经2-3个月发育成牛带状绦虫,在人体内可存活20-30年。对本病犊牛比成年牛更容易感染。

、如何诊断牛囊尾蚴病?

生前诊断很困难,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主要是依靠宰后检验,在肌肉或一些器官中发现牛囊虫。病牛的症状无特异性,严重感染的牛,初期体温升高到40-41℃,腹泻,食欲降低,反刍减少或停止,粘膜苍白,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后期卧地死亡。宰后检验,在肌肉或一些器官中发现牛囊虫像黄豆大小,白色,半透明,囊泡内充满液体,囊壁上有一个小米粒大的头节。发现牛囊虫,即可确诊。

、怎样防治牛囊尾蚴病?

预防,主要是做好人牛带绦虫的普查和驱虫。可用仙鹤草、氯硝柳胺、槟榔南瓜籽合剂、吡喹酮、丙硫咪唑等药物,给病人驱虫。在农村、牧区,修建厕所,管好人便,加强牛的管理,不让其接触人粪。加强牛肉的卫生检疫,对有病的牛肉按规定进行处理,不准进入市场。人不吃生牛肉,牛肉一定要熟透后再吃。治疗,无特别有效的方法,可试用吡喹酮或甲苯咪唑,前者每千克体重50毫克,灌服;后者每千克体重10毫克,灌服。

、牛棘球蚴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又称包虫病,是由多种棘球绦虫的幼虫,即牛棘球蚴寄生在牛的肺、肝、肠系膜等处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在我国,该病主要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细粒棘球绦虫成虫仅2-8毫米长,寄生于犬、狼等动物的小肠内。虫卵随犬、狼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草、饲料、饮水和环境,牛经口感染,虫卵在牛的肠内释放出“六钩蚴”,钻进肠壁,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肺等器官,经半年到一年的生长,发育成为有感染性的棘球蚴。这些棘球蚴,大小和形状不同,有的形成大囊,有的是由许多小囊构成的瘤状体,在体内可存活数年。由于棘球蚴的压迫,可造成器官局部的萎缩,也影响器官的机能。当犬吃了含棘球蚴的牛肉后,经40-50天后,在肠内发育成细粒棘球绦虫。

、牛棘球蚴的诊断要点有那些?

临床诊断很困难,病牛生前症状不典型。严重的病例,可见呼吸困难,轻微咳嗽。棘球蚴寄生在肝脏,则肝肿大,有触痛,反刍减少,有慢性臌气,病牛消瘦,衰竭。当棘球蚴破裂后,包囊内的有毒物质被吸收,病牛病情迅速恶化,常死于窒息。尸体剖检时,可在肝、肺发现棘球蚴,呈泡囊状,大的直径可达20厘米以上,内含液体,也有些不形成大囊,而由若干个小囊组成海绵样的瘤状物。棘球蚴绝大多数寄生于肝脏。

、怎样防治牛棘球蚴病?

预防,一是对饲养的犬进行驱虫。二是有病的牛羊肉和脏器不喂犬。给犬驱虫,常用氢溴槟榔碱(每千克体重2毫克,灌服)、吡喹酮(每千克体重5毫克,灌服)、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毫升,制成悬液,灌服)。治疗,可试用吡喹酮、丙硫咪唑等。

、牛肝片吸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肝片吸虫寄生在牛的肝胆管中引起的疾病。肝片吸虫呈棕红色,形状像柳树叶,俗称“柳叶虫”。成虫产的卵,随胆汁进入肠道,最后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虫卵在温暖的水中发育,在发育过程中,需要进入某些螺的体内繁殖一段时间,然后再从螺的体内跑出,成为有感染性的幼虫。附在草上或在水中。当牛吃草或饮水时,就可造成感染。而后幼虫穿透肠壁进行腹腔,从肝被膜进行肝内并定居于胆管;也可从小肠胆管口爬入胆管内。在胆管内经2-3个月就可发育为成虫,可生存3-5年,但并不排卵。低洼、潮湿、有死水泡子的草场,本病流行严重,感染率可达30-60%。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愿夏秋季较多见。

、牛肝片吸虫病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该病一般有比较固定的流行地区。在流行病区和流行时间内,病牛的临床症状在诊断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牛感染肝片吸虫少时,无明显表现;感染多时,可见食欲降低,反刍异常,瘤胃出现周期性臌胀或前胃迟缓,明显消瘦,下痢、贫血、黄疸、水肿,产奶量下降,孕牛流产。死后剖检,可见明显的胆管炎变化,胆管扩张,管壁增厚,内膜粗糙,内有粘稠的胆汁,可能有出血,胆汁中包含着大量肝片吸虫虫体。

、怎样防治牛肝片吸虫病?

预防,要选择高燥牧场防牧,尽量避开有螺的死水区域;灭螺;对牛进行驱虫,开春一次,入冬一次;牛粪要堆积发酵,杀死虫卵。

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三氯柳胺(肝3号),每千克体重25-30毫克,灌服;三氯苯唑(肝蛭净),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制成混悬液,灌服;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千克体重40-60毫克,灌服;硝氯酚(拜尔),每千克体重0.8-1毫克,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

、牛胰阔盘吸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由牛胰阔盘吸虫寄生在牛的胰管中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牛胰阔盘吸虫新鲜时呈鲜红色,形状如西瓜子样。成虫在牛的胰管中产卵,卵随胰液进行肠道,然后随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虫卵在外环境中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先进入一些陆地螺(蜗牛)体内,生活和发育一年左右,然后从蜗牛气孔排出,沾在草上,被螽斯(一种昆虫)摄入体内,约经一个多月,成为感染性幼虫。到八、九月份,螽斯变得不活跃,牛吃草时连同螽斯一并吞入,幼虫在肠内脱壳,钻进胰管中,经60天左右发育成成虫。牛发病多在第二年的二、三月份。

、如何确诊牛胰阔盘吸虫病的诊断要点?

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流行区域和流行时间,在诊断上可供参考。当大量牛胰阔盘吸虫寄生时,病牛营养不良,逐渐消瘦,毛发干,易脱落,下痢,粪便带粘液,贫血,颌下和胸前水肿,严重的引起死亡。尸体剖检,可见胰管高度扩张,管壁变厚,粘膜粗糙不平,常有一些小突起,含有虫体。另外,采集牛的粪便进行检查,也可发现虫卵。剖检时发现虫体和粪便检查发现虫卵,均可确诊。

、怎样防治牛胰阔盘吸虫病?

预防,主要是消灭和控制蜗牛和螽斯,减少感染机会;在夏秋季节到高燥牧场放牧,尽量避免感染;入冬时给牛驱虫,粪便堆积发酵。

治疗,可用六氯二甲苯(血防),每千克体重毫克,一次口服,隔日一次,三次为一疗程,疗效较好。吡喹酮油剂,每千克体重35-45毫克,腹腔注射。

、牛泰勒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由泰勒虫属的各种原虫寄生在牛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在我国,引起本病的病原为环形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病牛和带虫牛是传染源,而蜱(草爬子)是传播媒介。在我国的内蒙和东北地区能传播本病的主要是残缘璃眼蜱,这种蜱生活在牛舍内,故本病主要发生在舍饲牛群。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蜱活动的季节。一般成蜱于每年四月下旬或五月初开始出现,七月最多,八月渐少,九月全部消失。所以本病多发生于六月下旬到八月中旬,七月为高峰期,八月中旬以后逐渐平息。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牛都易感,但以1-3岁的牛发病为多,初生犊牛和4岁以上的成年牛仅有个别发病的。当地土种牛发病轻微或不发病,多为带虫牛,而从外地新引进的牛几乎都发病,且病情严重,死亡率也较高。

、如何诊断牛泰勒虫病?

潜伏期为14-20天。初期,病牛体温升高,体表淋巴结肿大,疼痛,呼吸和心跳加快,眼结膜潮红。随疾病的发展,当虫体大量侵入,破坏红细胞时,病情加生,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或停止。体温升高达40-42℃,高热不退,鼻盘干燥,可视粘膜呈苍白或黄红色。病牛先便秘,后腹泻,或交替发生,粪便中混有粘液及血液,弓腰缩腹,显著消瘦,甚至卧地不起,反应迟钝。可在病后1-2周发生死亡。尸体剖检时,可见消瘦,结膜苍白或黄染,血液凝固不良,体表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比正常大2-3倍。肝脏肿大,变脆,有出血点。肾脏、食道和瘤胃粘膜、肠系膜淋巴结、心内外膜、肺被膜、支气管和咽喉部的粘膜,都有出血点或斑。皱胃粘膜肿胀,除可见出血点或斑外,还可见很多小的溃疡灶。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定诊断,要进行血检,在红细胞内发现虫体。

、如何防治牛泰勒虫病?

预防,关键是灭蜱,即每年的九至十一月份,用0.2%-0.5%敌百虫或0.33%敌敌畏水溶液,喷洒牛舍的墙缝和地板缝,消灭越冬的幼蜱.在次年的二到三月份,用敌百虫喷洒牛体,消灭身上的幼蜱;五至七月份向牛体喷洒消灭成蜱.开春后,可在四月下旬即把牛群转移到草原上,直到十月末再返回,这样就避免了蜱的叮咬.在这段时间,要注意封闭牛舍,做好灭蜱工作。

治疗,要坚持早确诊,早治疗。可选用三氮脒(贝尼尔),每千克体重5-7毫克,用灭菌蒸馏水配成5%-7%浓度,肌肉注射,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疗效较好。磷酸伯氨喹啉,每千克体重0.75-1.5毫克,口服,每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

、牛球虫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由艾美耳科艾美耳属中的球虫寄生于肠道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本病所有品种的牛都易感,但犊牛最易感,发病后临床表现也严重。病牛和带虫牛是传染源,其体内的球虫经过复杂的发育阶段,生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卵囊以育为感染性卵囊,健康牛随饲草、饲料、饮水摄入卵囊后即被感染。本病一般发生在4-9月份,尤其在低洼、潮湿草场放牧的牛群很容易感染。在冬季舍饲期间也可发病。

、如何诊断牛球虫病?

潜伏期为2-3周,多为急性经过。初期,病牛精神沉郁,被毛蓬乱,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粪便稀薄并混有血液,个别犊牛可在发病后1-2天就死亡。约一周后,症状逐渐加剧,表现为精神委顿,食欲废绝,消瘦,喜躺卧,体温升高到40-41℃,瘤胃蠕动和反刍完全停止,肠蠕动增强,腹泻,粪便中带有血液、粘液和纤维素,恶臭,产奶减少或停止。慢性病例可长期下痢,便血和消瘦,最终死亡。尸体剖检,主要病变是病牛消瘦,粘膜苍白,肛门外翻,肛门周围和后肢被含血稀便污染。盲肠、结肠、直肠发生广泛性出血和坏死,其中含有混杂血液、粘液、纤维素的稀薄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诊断,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时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检查粪便和直肠刮取物时,发现大量球虫卵囊即可确诊本病。

、怎样防治牛球虫病?

预防,在有牛球虫病的地区,应采取隔离、治疗、消毒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因成年牛多为带虫牛,故应把犊牛和成年牛分群饲养,分草场放牧,发现病牛要立即隔离治疗。牛舍和运动场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和干燥,粪便、垫草要进行发酵,以杀死卵囊。可用热水或3%-5%热碱水对地面、饲槽、水槽进行消毒,并保持饲草、饲料和饮水清洁卫生。

治疗,可选用呋喃西林,每千克体重7-10毫克,每日二次,口服,连用7天;盐酸氨丙啉,犊牛每千克体重25-66毫升,每日二次,口服,连用4-5天。磺胺二甲嘧啶,犊牛每千克体重毫克,每日一次,口服,连用2天。

、何为牛皮蝇蛆病?

该病是由牛皮蝇属的几种皮蝇的幼虫,寄生在牛的皮下组织上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牛皮蝇的雌蝇和雄蝇均是不吸血的蝇类,也不采食,只生活5-6天。雄蝇和雌蝇交配后,即死去,雌蝇在牛身上产完卵后也死去。蝇卵经几天孵化出第一期幼虫并钻入皮肤,沿外周神经钻行到腰荐部脂肪组织中。约经5个月后,发育为第二期幼虫,到达腰部、背部和荐部的皮下。幼虫到达皮下后,分泌皮蝇毒素,在皮肤上钻一个小孔,以保证空气的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在这里发育约2.5个月,经两次蜕皮变为第三期幼虫。发育成熟后,钻出落地成蛹。蛹期约1-2个月,等第二年春夏季羽化为成蝇。由此可见,牛皮蝇的整个发育周期约为一年。

、牛皮蝇蛆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诊断?

在牛皮蝇的成蝇飞翔季节,尽管其不叮咬牛,但引起牛惊恐和狂奔,严重影响牛采食、休息,造成牛消瘦、外伤、流产,产奶量减少等表现。

当幼虫钻入皮下时引起疼痛、瘙痒。在深部组织内移行时,可造成组织损伤。第三期幼虫寄生在皮下时,局部形成瘤状肿,每头牛少则几个,最多的可达上百个。瘤状肿突出于皮肤表现,局部脱毛,质度坚硬。穿孔时,可引起化脓菌感染,造成创口化脓。

在诊断上,该病只发生于从春季起就在牧场上放牧的牛群,而舍饲牛一般不发病。结合流行情况调查、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如在瘤状肿内检出虫体,即可确诊。

、如何防治牛皮蝇咀病?

为阻止牛皮蝇成虫在牛体表产卵,杀死牛体表的一期幼虫,可用溴氰菊酯(万分之一浓度)、敌虫菊酯(万分之二浓度),在牛皮蝇成虫活动季节,对牛进行体表喷洒,每头牛平均用药毫升,每20天喷一次,一个流行季节喷四到五次。

消灭幼虫可用化学药物或机械方法。化学药物多用有机磷杀虫药,可用4%的蝇毒磷,每千克体重0.3毫克;3%倍硫磷乳剂,每千克体重0.3毫克;8%的皮蝇磷液,每千克体重0.33毫克,在四月至十一月间,没背线浇注。也可在八月至十一月间,用倍硫磷臀部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5毫克。此外,伊维菌素或阿维菌素皮下注射对本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2毫克。对于背部出现的三期幼虫,可用2%敌百虫,每头牛毫升,背部涂擦。在三月中旬至六月底进行,每隔30天一次,可收到良好效果。

、牛螨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又称疥癣,俗称癞病,是由几种螨虫寄生在牛的皮肤上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螨虫包括疥螨、痒螨和足螨。

螨病主要是通过病牛和健康牛直接接触传播的,也可通过被螨或卵污染的圈舍、用具,造成间接接触感染。饲养员、牧工、兽医等人的衣服和手,也可能引起螨病的传播。本病主要发生于秋末、冬季和初春,因为这段时间日照不足,尤其是阴雨天气,圈舍潮湿,体表湿度较大,加上这个时期牛毛比较密,很适合螨的发育和繁殖。夏季牛毛大量脱落,皮肤受日光照射,比较干燥,螨大部分死亡,只有少数潜伏下来,到了秋季,随气候的变化,螨又重新活跃,不但引起症状的复发,而且成为最危险的传染来源。

、牛螨病的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主要症状为剧痒,脱毛,皮肤发炎,形成痂皮、脱屑,重症者常消瘦。疥螨多发生在面部、颈部、背部、尾根等处,严重的可波及全身。皮肤发红变厚,出现丘疹、水泡,继发细菌感染可形成脓疱。严重感染时病牛消瘦,在颈部和肋部形成龟裂,皮肤干燥,脱屑。少数患病的犊牛可因食欲丧失,衰竭而死亡。痒螨多发生在颈部、角根部、尾根,可蔓延到垂肉和肩胛两侧,严重时波及全身。患病部位大片脱毛,皮肤形成水疱,脓疱,结痂。由于淋巴液、组织液的渗出,加上动物相互啃咬,使患病部位潮湿。在冬季早晨,患部结有一层白霜,非常醒目。严重感染时,特别是幼犊感染时,往往引起死亡。足螨主要寄生于尾根、肛门附近及蹄部。诊断,对有明显症状的螨病,根据发病季节、剧痒、患部皮肤的变化等可做出初步诊断。在皮肤发病和健康交界处刮取皮屑,检查到虫体,即可确诊。

、怎样预防牛螨病?

预防,一是牛圈要宽敞、干燥、透光,通风良好,不要使牛群过于密集。圈舍要经常清扫,定期消毒。饲养管理用具亦要定期消毒。二是要经常注意观察,发现有发痒,掉毛现象的牛,应及时挑出进行检查和治疗。治愈的牛应隔离观察20天,如未复发,用药涂擦后,方可合群。三是购入牛时,应事先了解有无螨病存在;引入后应详细作螨病检查;最好先隔离观察一段时间(15-20天),确无螨病症状后,经杀螨药喷洒后并入牛群中。

、如何治疗牛螨病?

治疗,对患病部位要剪毛去痂,彻底洗净,再涂擦药物。可用敌百虫配成0.5%-1%的水溶液来涂擦患部,一周后再涂1次。也可选用蝇毒磷(浓度为0.%-0.05%)、螨净(浓度0.%)、双甲脒(浓度0.05%)、溴氰菊酯(浓度0.05%)进行药液喷洒和涂擦。此外,还可用2%碘硝酚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0毫克,皮下注射。虫克星注射液和1%的伊维菌素注射液,均为每千克体重0.02毫克,皮下注射。

、牛虱病是如何发生的?

该病是由寄生在牛皮肤的虱子引起的一种皮肤寄生虫病。病原包括牛血虱、牛管虱等,虽然它们的形态有所不同,但一生都经过卵、幼虫、若虫、成虫等发育阶段。雌虱一昼夜产卵1-4个,附在毛根上,经14天孵化为幼虫,幼虫经几次蜕皮,就从若虫变为成虫。雌、雄成虱子交配完后,雄虱就死掉,雌虱产卵能持续14-21天,产完卵也死亡。本病在我国分布很广,在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农村牧区多见。虱子的传播主要靠直接接触,有时梳刷工具能引起间接传播。牛虱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主要在冬、春、秋三季多发。

、牛虱病有何临床表现,怎样防治?

除了虱卵外,其他发育阶段的虱子都吸血,每天吸血两三次,每次吸血0.1-0.2毫升,持续5-30分钟。大量虱子的寄生,使牛发生贫血、消瘦,虱子叮咬,可引起皮肤瘙痒,进而影响牛的休息、睡眠、食欲,对犊牛的影响更大。此外,虱子还可传播其他疾病,所以灭虱很重要。常用的灭虱药有菊酯类和有机磷类,如溴氰菊酯(敌杀死),配成0.%-0.%的水溶液涂擦患部;氰戊菊酯(速灭杀丁),用0.1%的乳剂喷牛的体表;敌百虫,配成0.5%-1%的水溶液来涂擦患部;敌敌畏,配成1%的水溶液喷在牛的毛上,不要弄湿皮肤,一头牛一天不要超过60毫升。此外,倍硫磷、蝇毒磷等也有很好的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