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点
病毒的传播效果受多重因素影响。疫情对社会会造成多大危害,不仅取决于疾控中心、WHO的工作进展,也取决于更多人的良心和理智。战胜病毒,最终还是要依赖科学的力量。深响原创·作者|韩云涛
编辑
依民
肺炎疫情下,春节假期一延再延,人类尚未找到制服新型冠状病毒的方法。
“焦土策略”仍在进行。
在家“自愿”隔离期间,一部有关传染病题材的电影最近引起人们热议——年美国上映的《传染病》。
由一众卡司演绎的《传染病》在豆瓣得分并不算高,此前一直停留在6.5分的水平,用户给出低分评价的理由大多在于剧情过于平铺直叙、线索太多没有张力、人物塑造过于扁平等。
但影片的这些缺点放在当下环境下倒显可贵:多线索、多人物同时推进;细致、多方位的展现了一场席卷全球的传染病是如何改变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又是如何让各色人等暴露出人性本来面目的。
换句话说,当电影中演绎的事件在现实中发生时,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不需要太多技巧,就已经足够惊心。
目前,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逐渐攀升到了6.8分。《传染病》让观众从疾控中心、政府、WHO、平民、KOL和投机分子各种不同角度,最直观地感受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转变。仿若今天的预言。
科学家如何工作
影片是从Day2开始的(为什么不是Day1,因为导演在片尾埋了彩蛋)。
从香港出差回程在芝加哥中转的女高管贝丝,与婚外恋情人一夜风流后,来到机场准备搭乘飞往明尼苏达的航班回家。这时她有些咳嗽,除此之外没有大碍,她不以为意,以为是时差导致的不适,医院。
而当她返回明尼苏达州家中没过多久,病情突然加重,在家倒地抽搐不止,口吐白沫,医院抢救后,抢救无效身亡。
她的孩子被她传染,未能幸免,很快也去世了。但她的丈夫因天然带有抗体,幸存下来。这位由马克达蒙饰演的平民,成为影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是怎样失控的线索。
不只是贝丝,一位中国香港的青年男子、一位日本男人、一位在伦敦工作的女人也同时以同样的症状猝死。WHO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