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对于普通人而言,只是预示着一场感冒的即将到来。但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癌性发热是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对患者病情、治疗以及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癌性发热与普通的发热不同,一般的退烧药很难起到明显的效果,而且很容易反复。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癌症病人可能出现与肿瘤无关的发热,比如普通感冒。这种情况下,病人的体温可能会忽高忽低,或有寒战。大多数情况下,对症处理即可缓解,但由于某些病人免疫力较低,需要小心处理。此外,一些感染与肿瘤相关,比如肺癌,肿瘤压迫、堵塞支气管管道,使远端肺分泌物不能排出,形成阻塞性肺炎。留置的各种管道感染,若是静脉导管感染,发生菌血症,多有高热寒战。若病人长期卧床,褥疮感染、尿道感染等也会引起发热。使用抗生素应该有一定的效果,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相比较前两种发热而言,癌性发热会相对比较严重一些。
一方面是患者体内的恶性肿瘤生长,对身体周围的正常细胞产生了影响,让患者出现了直接跟癌症有关的发热。另一方面,在治疗的时候,或者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有坏死的肿瘤细胞,身体吸收肿瘤的坏死因子,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的情况。在很多情况下,癌症已经转移了。癌性发热以低热为主,少见高热,体温常在37℃-38℃。或患者仅自觉身体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
少数患者以持续性高热或不规则间歇发热呈症状,发热通常比较规律,常表现为午后发热。对于癌性发热,抗感染治疗无效,但解热镇痛药反应较好。癌性发热患者由于体温高,常有全身不适,乏力感,有些患者伴有自汗盗汗、精神不振、食欲差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肿瘤患者的发热需要根据患者体质、肿瘤病理状况和发热热型等辨证分型论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临床上,治疗癌性发热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辨病和辨证,特别是对于化疗后的患者,发热常常是化疗药的副反应或肿瘤坏死吸收等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中医辨证多为气血亏虚、虚阳外浮,治疗上当偏重甘温益气,养血退热,同时调补中焦。如果是放射治疗后的患者,多为放射性炎症导致的火热伤阴,治疗上需要滋阴退热、清热解毒。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如果有明显实质性肿块压迫和骨转移,同时伴有恶液质状态,多为中医毒瘀互结型发热,治疗上要解毒化瘀,同时辅以益气养血。
总之,对于癌症引起的发热,中医是有非常好的办法的,而且作用时间比较持久,不易反复。同时,在使患者退热的同时,减少肿瘤负荷,改变癌细胞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提高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实现长期生存。
临床上患者症状往往比较复杂,诸证夹杂,辨证施治不可拘泥,以一则病例分享一下。患者,男,查胸部CT示:右肺癌。PET—CT:右肺上叶后段肿物,考虑肺癌;双肺门、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双肺多发微小结节,性质待定。穿刺病理示:低分化腺癌。就诊时症见:午后低热,体温37-38℃,夜间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乏力,纳食差,咳嗽,痰少色白,眠可,大便调,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数。患者高龄,放弃化疗。
治法:养阴透热、益气生津。用药:青蒿、鳖甲、知母、生地黄、牡丹皮、酒大黄、薄荷、百合、荷梗、桑叶、苦杏仁、藿香、佩兰、生石膏、芦根、黄芪、炒谷芽、炒麦芽、生姜、大枣、莪术、白芍等,用药后,患者低热消失,咳嗽减轻,纳食好转,体力增强,舌淡红、苔腻,脉滑。上方去薄荷、藿香、佩兰、生石膏,加姜半夏、白花蛇舌草等,用药一段时间后,查胸部CT:癌灶稳定。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发热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免疫系统与病菌的对抗,更不能惶惶不可终日。治疗发热只有根据肿瘤患者体质的强弱,肿瘤的病理状况,发热热型等辨证分型论治,才能取到较好的效果。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乐享周末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