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春季是美好的季节,但也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如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感染上了肺炎。但有一种与肺炎症状相似且同样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却往往容易被公众忽视,它就是“白色瘟疫”——肺结核。
肺结核
什么是肺结核?
1.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2.结核杆菌可以侵入人体的任何器官,如脑、胃肠、淋巴、皮肤等,但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在肺部,称为肺结核。
常见症状
肺结核的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部分病人有数量不等的咯血、胸痛等。当出现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丝时,应警惕结核病,医院就诊。
传染
肺结核作为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打喷嚏、咳嗽、大声说话均可造成结核菌的传播。
若患者未规范治疗,则会变成耐药结核病患者,被其传染的人也将是耐药患者,其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如何预防
1、新生儿及时接种卡介苗预防小儿结核。
2、做好个人生活环境的清洁工作,加强通风,保证空气流通及阳光照射。
3、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及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或戴口罩。
4、规律作息,加强锻炼,科学饮食,增强免疫力。
5、若自己出现类似症状,医院就诊。
6、家人患有此病时应鼓励督促其坚持治疗,患者个人用品及时清洗消毒等。
四月份是春暖花开、气温适宜的季节,同时又是春雨连绵、温差变化较大的季节。注意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以发热、手、足、口腔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主要通过接触传染,比如被唾液、疱疹液等污染的手、毛巾、杯子、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间接接触传播,还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
对手足口病易感的孩子,大多为学龄前儿童,尤其以5岁及以下的儿童为主。轻症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痊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重症患儿会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症状,病情发展快,易导致死亡。
由于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20多种,且之间没有互相交叉免疫力,因此,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不会获得终生免疫力,可能还会感染另一种病毒再次引起发病,即使是同一型的病毒在人体内产生的免疫力也不持久,提示宝宝反复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引起肺炎的常见病毒——腺病毒,死亡率比较高
提及腺病毒,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它并非新病毒。
跟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一样,腺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肺炎的常见病毒,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发现并成功分离,此后在世界各地、不同年龄出现传播,但没有一次像流感病毒那样引人重视。
直至近几年,腺病毒越来越活跃,有关重症腺病毒肺炎病例、死亡病例报道增多。
年,腺病毒感染在中国多地暴发,腺病毒肺炎病例比往年明显增多。广西医院及武鸣妇幼保健院,从7月20日到8月2日累计报告腺病毒感染多达例。
无独有偶,医院呼吸科三个月就收治了感染或合并感染腺病毒的例,其中十多个孩子发生重症肺炎,住进了ICU。
据国内调查显示,6岁以下孩子是腺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其中五成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腺病毒和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差不多,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气溶胶和直接接触传播,在北方冬季和南方春夏之际多发。
目前多个专家发出提醒:马上进入腺病毒的暴发时间了,家长要注意防控,眼下新冠肺炎疫情尚未退去,预防腺病毒感染主要还是注意手卫生,戴口罩,增强免疫力。
持续高烧要警惕,除了排查新冠还要当心腺病毒
并非一感染腺病毒就会发病,其潜伏期一般为2-21天,平均为3-8天。腺病毒感染的症状非常普通,除非是很有经验的医生,早期一般难以察觉,常误诊为普通感冒或流感。
中招腺病毒,最常见症状就是突然发高烧(39℃以上),可以伴有咳嗽、咳痰、咽部红肿、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与普通感冒不同,腺病毒感染的症状与流感症状更像,持续高热、咳嗽、精神萎靡等,两者容易混淆,光靠胸片、血常规是无法区分的,一般通过抽血查病原体才能辨别出来。
儿科医生提醒,孩子持续高烧超过三天要警惕,除了排查流感、新冠病毒之外,不能忽视腺病毒。这种病毒的传染性强,容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的场所爆发。它的危害在于,会攻击呼吸道、眼鼻耳喉、肺部、胃肠道、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多系统,容易留下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经呼吸道和口咽黏膜进入人体,导致发热和皮疹两大主要临床表现。病后免疫力持久,一般不再发生水痘,但病毒会潜伏下来,成年后可发生带状疱疹。
水痘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既往儿童多发,2-6岁高峰。但因为水痘减毒活疫苗的规律接种,现在儿童群体内发病已经少见。而成人水痘在感染疾病科并不少见,以大学生群体居多。
病毒的传染性极强,飞沫传播、直接接触破溃的疱液也可感染。可以使密切接触的易感人群90%发病。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病,以春秋两季多见。
水痘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可伴头痛、咽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前驱症状。对于免疫功能不足或无免疫力的新生儿,水痘是一种严重的、涉及多脏器的致死性感染。儿童要警惕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率占水痘患儿的1%,为血管周围的脱髓鞘改变。对于成人,水痘大部分都能顺利痊愈,但需筛查肺部并发症,如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结节性肺炎,水痘肺炎的病死率可高达10-40%。
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是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
病人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偶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它食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3~10岁儿童为好发年龄。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由于引起猩红热的链球菌有多种型别,多无交叉免疫,故可再度感染。
预防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新鲜,加强户外锻炼;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平衡饮食,保证充足休息;集体单位一旦发现病例后应要求病人隔离,并避免易感人群的接触。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有过敏史和哮喘病的市民应注意避免过敏原吸入或摄入引起过敏性疾病和哮喘复发。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做好护理;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勤晒衣被。要时刻提醒自己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
春暖花开,外出踏青的朋友们要特别注意预防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发热,血小板、白细胞急速下降,有的还会出现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体液,也有可能会导致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人群主要为农民,工作、生活靠近山区、林地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为高危人群。
如不幸被蜱虫叮咬,该怎么办?
被蜱虫叮咬后,不要强行拔除,否则其头部很容易留在体内引起发炎和瘙痒,且更容易感染病菌,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若出现伤口发炎、瘙痒,或有发烧、头疼等不适症状,医院检查治疗并告知医生。
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