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王**,男,62岁,主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言语不清半月入住我科。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清,呼叫就诊于我院急诊,卒中中心医师即刻接诊后,急行颅脑CT检查,排除新发梗死、出血、大面积脑水肿,评估病情,排除溶栓禁忌,给予静脉溶栓,后给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我科行系统康复治疗。
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平素口服科素亚,血压控制不佳;高尿酸血症病史10余年,近期未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史10年余,未行干预治疗。
康复评定: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言语欠清晰流利,吞咽呛咳,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张力低,为迟缓软瘫期,Brunnstrom评定:左上肢I期,左手I期,左下肢II期,右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Babinski征(+),余病理征(-),右侧肢体深、浅感觉减退,坐位平衡1级,站立平衡0级,Holden步行能力分级0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重度受限。
患者存在的关键问题:患者自入院以来血氧饱和度较低,需行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血氧饱和度在92%左右,患者有40余年吸烟史,1-2包/日,胸部CT检查结果示:慢支并双肺后部间质性炎症。患者呼吸模式异常、呼吸动度较弱,不能进行有效的吸气和呼气。
患者治疗重点:除常规肢体康复功能训练外,应加强呼吸功能训练,改善患者有效深呼吸,提高血氧饱和度。
呼吸训练策略
1、呼吸控制:调整呼吸模式与频率。患者端坐位,嘱其全身放松,鼓励其用下胸廓来呼吸。治疗师可轻坐于旁边,手放于患者大约肚脐的位置,首先感知患者的呼吸频率,随后跟随患者的呼吸频率来进行吸气与呼气的言语指导。在患者吸气时治疗师手跟随患者腹部鼓起的方向运动,呼气的时候朝着膈肌运动的方向轻轻的朝斜上方向推,力度一定要轻,避免力度太大产生膈肌抵抗。有效的呼吸控制可让患者很快放松下来。
2、腹式深呼吸:提高膈肌移动度,改善肺通气。患者取任意舒适体位,嘱患者动用主要的吸气肌膈肌用最大力吸气,然后慢慢将气体呼出。一次进行3-5个深呼吸。
3、胸廓扩张运动:提高肺通气。患者取放松体位,治疗师将手放于需扩张的胸廓或肋骨处,令患者集中精神将气吸至手放的部位。吸气时治疗师的手跟随患者的胸廓打开,呼气时慢慢跟随其胸廓运动的方向运动,并可在呼气的末端给予一个快速的牵伸。另外,可令患者吸气末屏气3-5秒,进一步促进患者胸廓的扩张。
4、呼吸操:改善胸廓活动度,改善肺通气。例如颈部的屈伸、颈部的左右旋转,上肢外展内收,上肢上举,躯干的旋转,躯干的侧屈,下肢坐位踢腿等。
5、吸气肌训练:利用powerbreathK5提高吸气肌力量。患者取端坐位,放松肩颈部的肌肉,为防止患者鼻子漏气可夹上鼻塞,嘴巴通过连接一个一次性吸气滤嘴用嘴进行呼吸。根据提示指导病人进行吸气训练,在吸气前令患者尽可能地将肺内气体慢慢呼出,然后迅速有力地吸气,同时令患者下胸廓扩张,然后缓慢被动地将肺部气体通过咬嘴排出,每一次呼气维持在6s左右,防止过度通气而出现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
另外课余时间嘱患者进行坐位腹式呼吸练习,呼吸操练习,其他训练中利用呼吸控制缓解气短。
治疗效果:呼吸训练1周,患者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由92%升至96%,不吸氧状态下由90%升至94%。呼吸训练2周,患者不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6%,已完全摆脱持续吸氧状态。肺功能评估,吸气肌肌力及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等指标明显改善,详见附图。患者运动功能也有较大提高,可独立行走。
治疗前(吸气肌肌力)
治疗后(吸气肌肌力)
治疗前(MVV)
治疗后(MVV)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