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性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冠肺炎第四版诊疗方案发布,这样饮食非常 [复制链接]

1#

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此次方案更加细致的给出了中、西医两套诊疗及预防方案。

而《健康报》也对现场参与诊疗及指导的中医专家仝小林院士做了采访,明确了此次首发于武汉的疫情属于“寒湿(瘟)疫”,且仔细分析了武汉疫情发生的气候条件。从年12月份就持续阴雨不断,年1月份又连续16日阴雨不断,湿气非常重,给疫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也至为重要。

仝小林院士在采访中还给了一些非常好的预防方法,我们参考第四版诊疗方案和仝院士的预防建议进行了二次整理,希望这个详细的饮食起居指导能为本次疫情的预防带来一些帮助,助力抗疫。

饮食建议

疫情期间恰逢新年,但我们仍然要提醒大家尽量饮食清淡,因为饮食口味过重或过油腻、难消化都会令我们的身体状态变差,这样最不利于防病。

关于不同体质的食疗和代茶饮方请直接点击蓝字阅读: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预防这样做!

另外,基于此当归中医还建议:

饮食清淡、易消化,减少肉类、甜食的摄入。以免影响脾胃运化而生痰湿,这样会给病毒提供好的滋生条件;

除便秘、口臭、心烦、口疮爱上火的人以外,尽量不吃苦味,尤其是清热类食物的摄入,比如苦瓜、苦菊等蔬菜,以免苦寒伤害脾胃阳气加重湿气,这样会令身体抗病能力下降;

环境潮湿的地区,小儿及中青年喝水尽量做到不渴不喝,渴了再喝。老人则少量多次饮水,并减少水果的摄入量;

平时舌头胖大或有齿痕伴舌苔白腻者为寒湿或痰湿体质,常伴有易疲劳、头昏沉、肢体困重、胃部胀满、不喜饮水、便溏腹泻或大便黏腻,诸症食冷加重。宜增加辛温芳香类食物的摄入,如生姜、大葱、大蒜,可以温中散寒解毒,可以促进脾胃消化功能。也可以用陈皮熟普泡茶饮,烹饪炖肉时用少量陈皮、砂仁、肉桂、草果做香料,也可在炒菜时放入适量13香等香料。忌食苦寒、甜食、肉蛋奶、寒性水果类食物;

舌头大而红舌苔黄腻者为湿热体质,常伴有易疲劳、头昏沉、肢体困重、易心烦,皮肤油腻、易生湿疹、痤疮、胃部胀满或烧心返酸、大便黏腻、小便黄少。宜增加淡味清热利湿类食物的摄入,如冬瓜、绿豆、生薏米、赤小豆等,香料也可适当食用。忌食甜食、肉蛋奶类食物,减少水果摄入;

舌头胖大齿痕或无齿痕舌苔薄白而伴有周身乏力、易疲倦、少气懒言、易感冒、出虚汗、脸色白或者萎黄者多为气虚或脾胃虚弱体质,可适当增加甘味食物如大枣、龙眼、山药、苹果、蜂蜜、饴糖,减少吃辛辣、苦味食物,忌食寒性水果,以免耗气、伤脾胃;

舌头细长或小而红舌苔少或者剥脱者多属阴虚体质而津液不足,常伴咽喉、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等不适。应适当增加甘寒类水果的摄入如梨、莲雾、西瓜等。禁食辛辣、苦味食物,以免耗伤津液。还可常吃些百合、银耳、猪皮冻、甘蔗等食物。此类体质即使病毒为湿毒,在用化湿药时也应注意自己的阴虚体质;

如舌头色淡苔白,舌头上有多余的水份像要滴下来的样子,则多属于阳虚体质,常伴有怕冷、面色淡白、胃部或小腹发凉、手脚冰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长期腹泻,小便失禁,夜尿多等现象。宜增加甘温类食物的摄入,如牛肉、羊肉、枸杞、龙眼、大枣等食物,也可以炖肉时放入少量辛温的陈皮、草果、肉桂、砂仁、花椒以帮助身体阳气运行而改善虚寒体质。忌食生冷、寒凉食物及寒性水果。

起居建议

因为湿毒为害,所以穿衣宜干燥,勤换洗衣物;

衣物、被褥应勤在通风处晾晒;

避免穿太过紧身的衣物,应宽松舒适为宜,这样利于周身气血通畅;

如周围环境偏冷,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而身体阳气受损,导致身体抵御能力下降;

室内温度建议保持在20-23度左右,东北、内蒙等寒冷地区尤其应该注意室内温度不应过高。室温过高则容易出汗而导致人体毛孔打开,则更容易感染外邪而生病;

务必注意室内通风,北方寒冷地区通风时间尽量在中午前后,每次不低于10分钟,因为“风能胜湿”,通风也可最大限度稀释室内病毒浓度;

避免熬夜、过劳,规律作息非常重要,利于提高身体抵御能力;

避免过度安逸,即使因疫情而隔离在家,也应适当在室内进行一些运动,如八段锦、太极、五禽戏、站桩、跳绳等;

外出务必戴口罩,这是最为有效直接的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外出回家后、吃东西前务必洗手及清洗鼻腔、眼周等易感部位。

心态建议

此次疫情传播速度明显高于上次非典疫情,但致死率目前看却低于非典。加上我国经历过非典和禽流感等多次疫情之后,在疫情控制、治疗方案的确立等方面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我们需要的只是配合政府即可。

心安不惧,恐惧才是疫情的最大敌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因恐惧而造谣、传谣、信谣,让心中充满正能量,则身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也会明显高于恐惧状态下的能力。

关于预防方

从病毒产生的寒湿环境和染病之后一线医生传来的病人舌象来看,“湿”为本次传染病的关键因素。

但“寒湿”仅适用于武汉及与武汉潮湿阴冷环境一致的地区,而广东、海南等地区则应偏重于湿热,西北等地则偏燥,北方则偏外寒里热。且湿毒只是外因,无论治疗还是预防都应该注重个体差异,所以各地政府也都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案。

同时还应明确,预防方并不能代替戴口罩、消毒等措施,但可以提高身体应对病毒传染的抵御能力。

网上所传预防方,在使用前建议找专业中医师咨询后辨证使用,不可忽视个人体质使用。这在第四版诊疗方案中也给出了明确交代,如图:

因此我们建议:

凡含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贯众之类清热药的,脾胃虚寒者、阳虚者、阴虚者不可使用,仅适用于平素热盛的实性体质;

凡含有苍术、藿香、佩兰、草果、紫苏等温热类药的,阴虚、气血虚弱、火旺体质者不宜使用,仅适用于平素脾胃寒湿、痰湿类型体质;

凡含有黄芪、党参、白术类补气药的,阴虚、火旺、气郁、痰湿体质不宜使用,仅适用于气虚、卫气不固类体质;

凡含有石斛、麦冬、沙参、知母等滋阴润肺药的,痰湿、寒湿、湿热、气郁、阳体质不宜使用,仅适用于阴虚、津液不足、燥咳等情况体质和情况使用。

辨证是中医的灵魂,那些一张处方或一个中成药能预防的说法都是缺少中医思维的,应该谨慎使用!

欢迎大家转发,别忘了给我点个“在看”,让更多人在此次大疫中受惠于中医智慧!关于疫情,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发评论告诉我们,我们一起讨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