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食药监局干部赵秀堂再次喊话保健食品是防控慢病必用武器
——关于建立保健食品长效监管机制的
反馈意见
(声明:本文作者是食药监局干部赵秀堂,受赵先生亲自委托,大公鸡报晓全文刊载发布,本
市场监管总局标签新规征求意见稿,在强大的反对声浪下略有调整,但仍表示坚持保健食品对疾病没有治疗功能的提醒语。这一举措不仅违背《立法法》、《广告法》、《食安法》,而且违背科学原理、客观事实和中央政策。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官方文献否定保健食品的防病治病功能,有的只是肯定的表述。仅凭对广告法禁用语断章取义的理解,就要否定从古至今几千年始终一贯定论。其原因,要么是外行不懂,要么是被不良媒体的伪科普所误导。
事实胜于雄辩。那些英年早逝的名人以及公职人员,基本上都是只吃药不吃保健食品的人。那些经常爱用保健食品的人群,10年不吃药,身体棒棒的,连感冒都不染,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广告法》适用范围: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影、路牌、橱窗、印刷品、霓虹灯等媒介或者形式,刊播、设置、张贴广告。除此之外不属于广告法管理范围。
《广告法》、《食安法》并未界定保健食品不具有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功能。然而多年来,监管部门和媒体偏要循着“不具有”的思路进行执法和宣传,把广大群众的认知带偏,把习主席倡导的全民保健向全民吃药的方向引导。对全民健康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年11月,有一位联合国授奖者、生命科学教授、省人大代表、省政府参事致信习近平主席,指出“医药部门乱作为成了全民健康的重灾区。”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必须首先对保健食品的功能准确定位。否则,长效监管机制无从谈起,甚至越管越乱套。
一食不能疗叛宗忘祖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至圣先贤,以神农尝百草为典范,创造了灿烂的食疗文化。《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世间奇书,其科学价值和法律地位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任何行政规章都无权逾越。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天人合一。人的生命运动要遵循自然规律,运用自然之物调理身体,祛病疗疾。
祖国医学早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他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因为食物不仅能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说,用五谷制作的汤液(清酒)、醪(浊酒)、醴(甜酒),“在中古时代,人们身心比较虚弱,因此外界邪气时常能够乘虚伤人,但只要服些汤液醪醴,病就可以好了”。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
活了岁的“药王”孙思邈《千金方·食治篇》有“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更经典的说法是:食物是人类治病最好的药品,食疗就是用食物代替药物而使疾病得到治疗、使细胞恢复功能、使人体恢复健康。
祖国医学把疾病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即八纲辩证,作为首要的纲领。针对八类证候的疾病,把各种食物,按“温热寒凉平”五性、“辛甘酸苦咸”无味、“白青黑红黄”五色进行分类。并将每一种食物的性、味、色及其食疗作用进行明确定义,并收入汉语辞典。
例如《辞海·枸杞子》:性平、味甘,功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主治目眩昏暗、肾虚腰痛等症。
“五性”中,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温和热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
“五味”中,辛味食物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甘味食物补养身体,缓和痉挛,调和性味。酸味食物收歛固涩,增进食欲,健脾开胃。苦味食物燥湿、清热、泻实。咸味食物软坚散结,滋润潜降。
“五色”中,红色食物养心,黄色食物养脾,绿色食物养肝,白色食物养肺,黑色食物养肾。
年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明确界定:“硒有防癌、抗癌作用。推荐每天摄入量50ug”。卫生部也公布了营养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医院设营养治疗科。
《疾病的营养治疗》系列丛书是医院营养科的资深营养专家集体编写的科普丛书。本丛书以患者、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健康人士也可以从中了解如何通过科学饮食预防疾病的发生。
营养补充剂是保健食品的组成部分。营养品能治病,怎么能断定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呢?
原卫生部长陈竺说过:“14亿人的健康不能单靠药片子。”“针对慢性病,特别要发挥营养保健治疗的作用。”
截止年,卫健委累计发布了87种药食同源物质名单,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现行药典没有收载,而传统中药典籍和词典标明功能主治的物质数以千计,都可以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
同一种食物,可分别注册为药品和保健食品。这只是注册渠道和形式不同,其本质和功能是一样的。怎么能说注册为药品能防控疾病,注册为保健食品就失去防控疾病功能了呢?
植根于五千年食疗文化和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与中成药同种同源同效,且比药品安全,对慢病防控有独特优势。关于这一点,要在明白了慢病病因病理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
慢性病发病原因,远没有外行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它其实非常简单明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细胞营养代谢障碍”。这种障碍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运输通道堵塞——微循环障碍;
二是加工环节故障——肠道菌群失衡;
三是原料不足——营养摄入不均衡。
只要把这三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常见的慢性病将荡然无存。
可喜的是,保健食品在这方面得心应手。病情急则治其标,由医疗机构用药品处置。病情缓则治其本,由患者自行选用保健食品,按周期调理,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比如心、脑血管梗塞、梗死,用植物总黄酮含量高、抗氧化功能强的保健食品,可以达到基本康复。
又如高血压,西医说病因不明,要终身用降压药。其实不然。高血压病因,大多数人是心源性的,即遍布全身的微血管通路不畅,压力增高。用保健食品把微血管清理到“纹理红清顺”的状态,血压就平稳了。少部分人高血压伴有肾源性,即肾阴亏虚导致肾水不足,肝阳上亢,心火旺。这类患者在清理微血管的基础上,配合滋阴补肾,平衡阴阳,最终可达到血压平稳。
又如癌症,也不必谈之色变。只要用保健食品把上述三个发病原因解决好了,癌症也是可防可治的。
再如脊柱疾患,推拿按摩和手术只能缓解症状,不解决病因。脊柱问题的病因是,背部肌肉内的微血管堵塞,→导致肌肉弹性下降紧张度增加,→对椎体的拉力增大且力量不平衡。从而引发椎突肥大、椎管狭窄、椎体不稳、椎体滑脱、椎间盘突出。用保健食品把背部肌肉内的微血管清理干净,恢复肌肉弹性,同时补充骨骼所需的营养素,脊柱疾病一定能缓解,直至基本康复。
慢性疾病在病情危重和某些非常见病需要配合药品。绝大多数常见病症,单用保健食品,完全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可以肯定的说,只要人们明白病理,抛掉对吃药打针手术的依赖,根据自身状况正确应用保健食品,绝大多数人可以不死于慢性病。
很多人片面认为,只要坚持良好生活习惯,保健食品可用可不用。
这样想对了一半,错了一半。
因为现在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可以生饮的地表水,负氧离子高的空气,天然无公害的食物,本身都有药用价值,对人体有自愈功能。现在的水、空气、食物中都有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而且其营养成分大不如以前。现在儿童体内蛔虫没有了,庄稼地里老鼠绝迹了,说明我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水和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大幅度减少,食物、空气和水在体内氧化还原过程中,过氧化物增多,是形成三高的源头。有一位北京医生4岁的女儿经常叫头晕。我检查这小孩脑血管已呈现“白色云雨雾,供血不均衡”的状况。这些过氧化的生物垃圾,靠运动、心态乐观不能解决问题。用保健食品清理微血管内过氧化物,是必不可少的经常性功课。
有人说保健食品不以疾病预防治疗为目的。这只是某些人的主观愿望,违背实事求是原则,其动机令人生疑。更不能因主观愿望给保健食品定义,因为下定义的原则是,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在慢病成为主要威胁的形势下,保健食品不但有功效,且能节约医疗资源。
你是要全民保健,还是要全民吃药?
这么多年来,个别监管部门、个别媒体不遗余力的菲薄、污名、打压保健食品,宣导保健食品无用论,不但违背祖宗之法,把非遗变成糟粕,又违背现行法规,更有害人民健康福祉。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为谁作嫁衣裳?
二苍天之下,哀鸿低鸣
国人丰衣足食已近30年。但是为什么平均寿命比日本人短八年?
究其原因不是饮食资源、医疗资源的差距。主要是医疗体制、医疗ZC存在弊端,以及某些监管部门和某些媒体对广告法、食安法的错误解读,使大多数国人偏爱吃药和手术,不重视疾病预防和保健。
《广告法》规定,处方药只能在专业刊物上宣传;医疗、非处方药、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的断言。你能由此认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没有功效吗?保健食品广告不得涉及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作用,但没有界定保健食品不具有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作用。
然而多年来,某些地方监管部门和不良媒体荒腔走板,偏要循着保健食品不具有对疾病预防治疗作用的思路进行执法和宣传。
两年前的央视3.15晚会,有人假借国家食药监局领导之口,说保健食品是骗人的。去年有人伪造了人民日报的版面制造谣言:“人民日报说保健品都是诈骗,没有例外”。此谣言被广泛传播,监管部门的干部信以为真盲目转发的不乏其人。谣言传播了一年,至今未见受害主体人民日报辟谣。是不知,还是认同谣言?
很多商家利用官媒发布违规广告,或者披着“科普”的马甲,以软文等形式传播伪科学。媒体只管博眼球赚广告费,以小恩小惠应对监管部门的广告管理人员,让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利益集团的推手,竞争行业的掣肘,是某些部门和某些媒体错误导向的动因。
早在30多年前,邓公就告诫国人,“要把媒体看做公共汽车”。意思是好比你坐公共汽车,人们各说各论,甚至有人说公鸡下蛋男人生孩子。你听了头脑要加工,形成自己的判断。对待媒体也应持这种态度。
但是,广大善良的人们,把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延伸到某些监管部门和某些媒体,认为这都是党和国家的声音。他们跟随错误导向,只信吃药打针做手术,对保健食品不屑一顾,酿成了太多的人间悲剧。我身边发生的一系列心酸事,就是一个缩影。
我同班同学四人一起参军,已走了两位。曾在一个警卫班跟首长的三位同乡,剩我一人了。我的扶贫队友,与我住的近交往多的,已走了五位,占三分之二。他们中有宣传部、报社、文化局、司法局,药检所的,与我年龄相当,有两位比我年轻。我的亲朋好友中有六位医生,已有四位在40—60岁之间病故了。
有一位战友是全国劳模、党的十八大代表的丈夫。他60寿辰,省豫剧团的台柱子全程献演,很是风光。不久他来到我家。我给他做微循环手诊发现问题严重。我说你不要走了,住下来我帮你调理。他说回去安排一下过几天再来。他回去后,医院院长。院长说,要是那样能治好你的病,医院干啥?他老先生听信了院长的,把我说的话抛在脑后没有来。结果是,过了大约四个月,人死了。
还有一位,医院药房主任转业,经营药品兼开诊室。我儿婚礼他当司仪。我的助手给他检测后告诉我,他全身的微血管黑黑的。出于这种关系,我立马找上门跟他谈。他说没事,我用中药调理。结果,没到半年,刚拿了一个月退休金,人死了。他生前贷款送儿子去国外上学。儿子还没毕业,留下几十万债务,他撒手而去了。怎不令人痛心?
有一位济南的朋友,姊妹几人只生了一个男孩。去年国庆节前,40岁的独儿子,病故了。
有一位市区老区长的儿子,45岁肝癌亡故。
有一位65岁卖电器的老板说,他的同学合影,有一半人不在了。
我相信,有幸健在的人们,身边都发生过不少类似这样悲惨的故事。
近年英年早逝的名人
姓名 死亡日期 年龄 死因
职业
罗阳 .11.25 51 心脏病 歼-15总指挥
刘延析 .07.16 44 癌症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研究员
张生瑜 .07.22 39 心脏病 北京同仁堂董事长
何勇 .08.05 36 肝癌
运筹学界精英
萧亮 .01.05 32 心肌梗塞 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学者
焦连伟.01.22 36 心肌梗塞 清华大学讲师
高文焕 .01.26 46 肺癌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
陈逸飞 .04.06 49 肝硬化 画家
罗京 .06.05 48 淋巴瘤
新闻联播主持人
梁薇.08.26 28 心脏病
突发节目主持人
马聘.08.22 55 心脏病
突发中国铁路通号集团总经理
彭作义.07.31 56 心脏病
突发青岛啤酒副董、总经理
孙德棣.09.18 38 胆囊癌
网易首席执行官
杨迈.04.08 54 心脏病猝死 爱立信中国总裁
胡凯.03.01 52 心脏病
突发北京大中电器总经理
南民.01.21 37 脑血栓
上海中发电器董事长
吴绍明.02.01 56 心脏病
突发赣粤高速董事长
刘振武.08.29 57 抑郁症跳楼天津医药局局长乔金岭.09.07 57 脑溢血
黄河实业集团副总裁
方宏.03.09 59 抑郁症
跳楼上海大众总经理
高凤来.05.23 61 心脏病突发 河南春都集团董事长
王均瑶.11.07 38 肠癌
均瑶集团董事长
高 枫.09.19 34 PCP肺炎 歌星
梅艳芳.01.30 40 子宫癌
香港著名演员
罗 文.10.18 52 肝癌 香港歌星
高秀敏.08.18 46 心脏病突发 演员
傅彪.08.30 42 肝癌 演员
陈晓旭.05.13 42 乳腺癌 演员
李爱静.09.06 20 脑肿瘤演员
这个名单来源比较老旧,只是冰山一角。近几年还有很多,顾不上收集整理。
李咏之死让许多人惊叹生命无常。最近有一位据称给李咏、傅彪治过病的“名医”居然说,保健品毫无作用。难怪李咏、傅彪被治死。这说明西医医生们对保健食品认识极为浅薄,也印证了为什么医生寿命比全国平均寿命还低三岁。
这些英年早逝的人们,不是死于不治之症,而是死于被误导形成的错误观念和错误治疗。
为什么会死于错误的观念和错误的治疗?是因为他们笃信某些监管部门和不良媒体,拒绝保健食品,殊不知自己被伪科学误导,走上了不归之路。那些念歪经的、号称科普其实是伪科学的人和不良自媒体,该不该被诅咒?
好人要担当,知耻是底线。在中国健康领域,中医被整垮了,保健食品被黑了,保健养生观念被引偏了。国家和人民要为基本治不好慢病、正在被世界人民淘汰的医疗模式付出高昂的代价。每年至少有万同胞死于错误的治疗。有关监管部门和某些媒体,不能都当娃哈哈二呵呵,你和你的部门有负于人民,难道不应该深刻检讨吗?
三长效机制多措并举
建立保健食品长效监管机制,关键是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真伪分明,态度坚决。
立场坚定,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利益集团或资本家服务。
旗帜鲜明,就是要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倡导的“积极促进中医药保健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真伪分明,就是要紧盯伪科学花样翻新的传播,把他们当做危及国家和民族安全的祸水予以制裁。弘扬“预防大于治疗,食疗大于药疗”的科学理念,不断地净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态度坚决,就是要规范部门行为,高悬法制明镜,有效管住监管人员违法执法的问题。因为违法执法伤害的不仅是经营者,伤害最大的是广大群众的观念和健康。
一、肯定保健食品功效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前提
我国慢病爆发,占死亡原因的86%。根本原因是,占绝对优势地位的西医对慢病的理念整体错误,只治标不治本,让患者终身用药。中医被西医管理,已被整得岌岌可危薪火难传。医院几乎全部垮掉或转行,一个县找不出一个像样的中医医生。很医院,几乎没有一个中医医生。
欧洲很多国家医生由政府全额供养,没有创收负担。我国医生有创收压力,难免产生医德滑坡、过度医疗,加重患者负担。
保健食品有87种药食同源物质,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它本质上就是药品,具有与药品同样的功能。
药品中很多物质存在安全隐患。西药的毒副作用路人皆知。已公布的毒性或者副作用大的中药有59种。药源性疾病和药品不良反应包括变态反应、血液病、肝损害、肾损害、神经系统损害以及致癌作用。据统计,在我国,药源性死亡是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
保健食品比药品安全,而且有助于平抑药源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食疗大于药疗的道理就在于此。
保健食品只要按说明书服用就可以,对销售人员除身体健康外没有特别要求。消费者自主选用保健食品,既安全有效,又可少受医疗体制弊端的侵害。
有专家认为单方治不好病,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保健食品有很多复方。也有一些植物总黄酮高的物质,单方治病效果也非常好。
保健食品的工艺,没必要跟药品比齐。比如空气净化,30万级就够了。超过实际需要的高标准是资源浪费。国家通过核发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予以把关。但不能以组方和工艺不同于药品,而否定保健食品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功能。
二、保健品审批,要贯彻落实国策
保健食品审批,要贯彻落实“积极促进中医药保健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国策。
要在传承弘扬中医药传统理法方药的同时,吸收融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营养学、微循环学、微生态学,以及新发现的天然物种、新组方、新剂型、生物工程发酵的品种。把这些新元素及时批准注册应用,造福于人民。
三、保健食品功效声称应尊重客观属性
一是功效种类不应人为设限,根据药理病理和人体试验,有多少种功效就设多少种。
二是不能单纯以西医标准设定功效种类。应在中西医结合上确定名称,既有中医功效名称,也有现代医学功效名称。这样才能体现中医药保健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是每一种保健食品,有多少种功效就写多少种。不同厂家相同成分的保健食品,功效声称应当一致。
四、保健食品评审不符合要求的应调整
保健食品评审专家应由资深中医药相关专业专家担任,不符合要求的应于调整。
五、保何健食品标签不应特别提醒
保健食品标签不应特别提醒“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因为这样写就成了伪科学误导消费者,使他们不重视保健而耽误生命。
六、不应笼统定性为夸大宣传
保健食品在大众媒体之外的场合,不应笼统把声称预防治疗作用定性为夸大宣传。
因为一是没有法律依据。二是根据慢病病理,有多种保健功能实际上就是预防和治疗功能。
比如调节血脂的、调整肠道菌群的、增强免疫力的、补充某些营养素的等等,有广泛的适应症。三是只要有正规文献依据,那就是传播科学,而不是夸大宣传。不同品种的作用范围不一样,应当怎么表述,可以搞一个规范性文件予以明确。
七、大力弘扬以保健食品的中医药保健养生文化
大力弘扬以保健食品为载体的中医药保健养生文化。
习主席已把促进中医药保健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到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国策高度。有关部门应积极落实而不应懈怠更不应掣肘。
当前关键是引导国民意识从吃药手术向预防保健转变。部分中青年和部分体制内人员排斥保健食品,他们是不良媒体伪科普宣传、错误观念的受害者,也是盲目投诉的主要群体,极易带偏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
有一位患糖尿病的机关退休干部,与医院打交道多年失去信心,转向用保健食品,10年身体无大碍。后来身为知名企业老总的儿子把工资册控制,很快要了老头的命。
有一位66岁的女性,我微循环手诊发现她肝脏渗血。随后女儿控制了工资还不让出门,四个月后双目失明。
转变国民的群体意识,才能减少无知的投诉,使监管变被动为主动。为此,一要推动媒体正面宣传中医药保健养生知识,二要推动把中医药保健养生知识纳入义务教育教材。
八、抵御西方文化渗透和伪科学泛滥
对于媒体涉及医疗保健的报道,要建立专家审核把关制度和处罚性条规。对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建立伪科学拦截和举报机制。
九、保健养生需要重新学习
鉴于国民意识严重偏离保健养生的轨道,慢病病因病理知识远未普及,包括医生都需要重新学习。
在这种氛围下,保健食品自然销售不现实。政府应尽教育引导之责,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和行业的作用。因此,以宣传慢病病理和防控方法为内容的健康讲座和会议营销十分必要。应当允许并规范会议营销。
十、监管队伍要加强知识化专业化建设
改变个别地方外行管理外行执法的现状。各级监管部门分管领导,要配备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干部。外行领导,积极性越高带来的麻烦越大。不符合条件的应采取组织措施予以调整。
十一、杜绝违法行政制定违法行政追责的条规
监管队伍要政绩,要完成罚没收入指标任务,无可厚非。但是在百日行动中,暴露出某些地方执法过度,给大健康事业产生了很不好的长期的负面影响。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必须要规范监管队伍的行为。既要鞭策他们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又要告诫他们过度执法的危害。对管理相对人查扣、处罚,或减少其权利,必须依据法条,而不能随心所欲。一部监管规章,若没有对监管者的罚则,就好比没有烧熟的砖头,是半成品。这样的规章要不得。
十二、积极有效地应对域外文化渗透
中西医对峙背后涌动着中西文化对决。在对手凌烈的攻势面前,国人显然没有做好应对的思想准备。
中国人应对策略是“中庸之道”、“和为贵”、“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所以,在域外文化进攻面前纷纷躺枪。我们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输得最惨的是中医,现在又轮到保健食品。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吸取教训,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
日本人均寿命列世界前茅绝非偶然。是因为日本政府对待国民健康福祉的态度、专业水准、务实作风、工作效率远高于我国。举几个例子。
年,针对常见的脚气病,日本政府支持武田药厂聘请名博士,研究维生素B1量产问题,建立了年产吨生产线,彻底解决了脚气病问题。武田药厂长达40年稳坐VB1老大地位。“九五”期间,我建议并力促华中制药厂把VB1由吨扩至吨,这才终结了武田的霸主地位,当然也带来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日本对中小学营养配餐做到了极致。自年开始,制定了一系列与学校供餐相关的法律,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比如,人以上必须配营养师;禁止前一天烹饪;每天摄入的卡路里是;必须按规定量摄入12种营养素;每人的盐分摄入量是2.5克;每天的午餐要留样保存,然后统一抽查等。
为了应对慢性病,规定宾馆的早餐,必须免费送一份溶栓降脂的保健食品纳豆激酶。
相比之下,某些部门平时没有认真履职。一个权健事件,动用13部门运动式执法,又没有统一的是非标准,个别地方甚至自行其是、草率行政,把正规合法经营的行业主体,搞得一地鸡毛。暴露出某些部门的低能和无序。
希望通过这次酝酿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监管水平能有大的提升,不负广大人民的健康福祉。
(声明:本文作者是食药监局干部赵秀堂,受赵先生亲自委托,大公鸡报晓全文刊载发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