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夺走了条生命的“非典”是最大的新闻。一位院士因其高超的医术与说真话的勇气,被誉为中国抗击“非典”第一人。同年,另一人也影响了中国。孙志刚用生命推动法治的进步,公民权利在这一年逐渐解放。
03:22
文/李跃
回过头来看一看,年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年份,交织着恐慌、焦虑、失落、喜悦与期待。沉默与喧哗中,当时间的潮水退去,那些当年轰轰烈烈的事件如礁石一样裸露在我们面前,成为一种记忆的坐标。
一场传染病,带走了条生命
如果把年比作一张报纸,“非典”当然是头版头条。
深圳市民赵周贤没想到,他会无意间成为非典的亲历者。那一年4月,还在上海读书的他即将大学毕业,有事回了趟广东老家。没想到,返回上海后不久,他这个从“疫区”回来的人,就被隔离了起来,而且被整整关了半个月。
图/年4月,杭州"在水一方"公寓里被隔离了4天的住户望着"外面的世界"
“非典是从广东这边开始的,大家对从广东过来的人还是有点害怕……医院,住宿条件倒还不错,天天消毒。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大家尽量避免聚集在一起,连领一日三餐都是一个接一个去的。记得送餐的人,当时就将饭菜放在外面的走廊门口,不敢靠近我们,只是远远地招呼一声就走了。”
和赵周贤一样,许多人年的记忆里,充斥着口罩、板蓝根与消毒水的味道。那一年春天,非典疫情肆虐全球,共夺去人的生命,在中国大陆则留下了人感染、人死亡的数字。这么多年过去,“非典”已经成为人们一种独特的纪念方式,“非典时代的爱情”、“我在‘非典那年参加高考”、“‘非典那年,我们刚刚认识”……对很多人来说,它不只是一个名词,更是被改变了的命运与人生。
图/年4月30日,一名重症病人因抢救无效不治身亡,一位医生久久地站在他的遗体前
在这里,可能首先需要提及一个名字:黄杏初。年12月5日左右,在深圳一家酒楼里当大厨的黄杏初开始觉得不舒服,发热、畏寒、全身无力。去医院打了吊针后,病情未见好转,随后他回到河源紫金县柏铺镇老家。但随即病情加重,他医院,并接着被转送广州。
黄杏初最终被确诊为中国首例也是全球首例非典病人,并因为他让参与早期抢救、转送他的9医院医护人员都感染上了“非典”,而获赠“毒王”称号。
图/年5月,黄杏初病愈后医院与媒体见面
或许是为了躲避不必要的干扰,他在治愈后一度“失踪”,后来在各方的呼吁下站出来说话并捐献了血清,但接下来又再度“隐身”,几乎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
10年后的年,羊城晚报记者曾去河源寻访黄杏初,他老家的三层楼房已经弃置,一家人连过春节都没有回来,春联是邻居帮忙贴上去的,“客家人的风俗,老房子即使不住人,春联还不能省”。
真话和真药一样重要
如果没有非典,钟南山或许不可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尽管在年之前,他已经做了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出身名门的院士,当年还曾打破全国男子米栏纪录。非典于他来说,则是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次“跨栏”。
图/年4月12日,广州召开非典型肺炎病原研究进展发布会,钟南山等专家们详细通报当时的疫情
年12月22日,钟南山所在的广医院接收了一个来自广东河源的奇怪的肺炎病人,他就是黄杏初。
在使用各种抗生素治疗都不见效后,多年的行医经验告诉钟南山,这是一例非常值得